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台美關係一向是台灣對外關係的最重要支柱,過去一星期警訊頻傳,台灣整體外交頓失重心,賴清德政府的外交操作宛如失速列車,無法掌握美台雙邊關係發展,更難以因應國際政經變局與挑戰。
川普2.0帶來變數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川普震撼來得快又猛,遠超過預期,川普對台灣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已漸趨明朗,他視台灣只有「筆尖大」的心態始終如一;完成美中大交易與「川習會」是最優先順序,絕不能受到任何干擾;刻意迴避台灣議題,必要時可為交換籌碼。在這個脈絡之下,白宮不同意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美台貿易協議的命運受制於美中關稅貿易交涉,都是可以預期的發展,而賴政府卻是誤判形勢在先,風暴來臨又束手無策。
台灣最堅實的美國友人、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警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戰勝了美國的價值觀、安全和經濟,希望川普拒絕賴清德的紐約過境,不代表美國對台灣的政策產生了「危險的變化」,這正是賴政府面對的最大危機之一。
危險的變化 裴洛西的警訊
自從1997年以來,台灣元首利用訪問友邦,過境美國被視為美台非官方關係的重要指標,在某種程度也是雙方關係密切友好、美國支持台灣的表徵,為何賴清德執政以來急轉直下,台灣總統過境一夕之間變成「負向指標」?川普當然是最關鍵的因素,但賴政府要承擔起所有惡果與責任,特別是賴清德與民進黨操作大罷免,蒙蔽了理智與判斷,排斥外交專業,一再誤判形勢,埋下了外交風暴種子。
巴拉圭總統貝尼亞於14日率先宣布,賴總統將於30天內到訪,然後陸續傳出總統出訪細部行程安排,顯然賴清德出訪巴拉圭、瓜地馬拉與貝里斯3個友邦,以及過境紐約與達拉斯正緊鑼密鼓安排中。總統府與外交部從未正式宣布總統出訪行程,但也未否認相關報導,任其發酵帶風向,反映出政治操作凌駕外交專業之上。
《金融時報》與彭博社報導,由於正在進行的美中貿易談判,及可能於10月底舉行的川習會,川普政府擔心節外生枝,拒絕了賴清德過境紐約的計畫,總統府28日被迫宣布,考量近日南部風災復原、與美對等關稅及區域情勢等,賴清德近期暫無海外訪問之安排。除了拒絕承認外交挫敗,外交部甚至硬拗,總統近期暫無海外訪問安排,更無所謂延期、取消或美方不同意過境的情形。
所謂的颱風救災與美國對等關稅,都是過於牽強的藉口。特別是丹娜斯颱風早已遠離台灣,而在颱風過境南台灣時,賴清德對救災反應冷淡,且拋出「不能什麼都靠總統、靠國軍」,迄今仍深深烙印在民眾心中,如今突然以救災為由取消安排多時的重要外交行程,難免引發質疑。
過境紐約出現變數出乎外交團隊意外,也沒有未雨綢繆,預先擬定替代方案。賴政府逕行宣布暫無海外訪問安排,令友邦感受自己只是台灣過境外交的配角。一個錯誤產生連鎖效應,過境美國不成,又開罪了屈指可數的邦交國,暴露當前民進黨外交捉襟見肘的窘態。
因應川普極限施壓的關稅戰,賴政府的表現更是令國人憂慮。從4月初開始,賴政府就急於搶搭談判列車,主動釋放手中籌碼,向川普示好、交心。到了8月1日大限日前夕,賴政府仍在黑箱作業,國人及業者全部被蒙在鼓裡。情勢已迫在眉睫,行政院只是如夢囈般重申,「維護國家利益、守護產業利益、守護國民健康、確保糧食安全」四項任務,以及促進台美雙邊貿易平衡,增進雙方科技及國家安全等多元領域合作兩大目標,無法體察國人的焦慮不安及對政府信心喪失殆盡。
內外交迫 賴政府失民心
過度迷信「倚美抗中」神主牌,賴政府的國安外交團隊低估了川普要與中共達成協議的強烈意願與決心,甚至企圖在兩大強權中操作權力槓桿,選擇在最敏感時機過境美國。《國會山莊報》報導,美台協議的命運仍取決於美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談判,就點出台美協議遲遲無法定案的癥結所在,也是賴政府的最大盲點。
外媒報導今年6月美方臨時取消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與國防部長顧立雄會面,到這次美台貿易談判,美方主談代表身分仍諱莫如深,賴清德過境紐約喊卡,川普政府顯然刻意對台灣議題保持低調,避免刺激中國,雙方基本上處於不對等地位。
另外,在針對在野黨發動的24+1大罷免中,民進黨全軍覆沒,重創賴清德的聲望與信譽,間接衝擊台灣對美談判的實力地位,當賴清德不再是一位「可敬的對手」,民進黨政府更形脆弱,在川普交易式外交下,美方可能要求台灣更多付出,一位知情人士就形容,「美方談判代表正像擠檸檬一樣壓榨台灣。」
值此內外交迫局面,賴清德仍堅持,面對8月23日罷免投票,民進黨會繼續與公民並肩同行,全力支援公民團體,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當各國領袖都在拚關稅戰、貿易戰時,賴清德罔顧最新民意,不思尋求朝野和解,凝聚共識共同因應外部挑戰,終將失去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