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社論】大罷免大失敗  否定賴清德兩岸外交路線

北市藍委罷免未通過 台北市長蔣萬安率5立委受訪。圖/中央社
北市藍委罷免未通過 台北市長蔣萬安率5立委受訪。圖/中央社

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賴清德總統親自主導,傾黨國之力的「大罷免」遭到台灣人民唾棄,以「大失敗」收場,最新民意顯示多數台灣人民對賴政府投下不信任票,否定賴清德的「反共護台」訴求,加上「倚美抗中」神主牌失靈,賴清德的兩岸與外交政策瀕臨破產邊緣,若不能及時修正,民進黨在未來2年多將使台灣陷入重重危機之中。

原本為立法院席次之爭的大罷免在賴清德推波助瀾之下定調為「反共護台」,狂打兩岸牌,將罷免案升高到國安層次,企圖以堆疊兩岸仇恨、敵意助攻,但台灣選民已識破民進黨的一慣伎倆,在726關鍵時刻,國民黨24席立委全數罷免否決,讓賴清德與民進黨吞下惡罷苦果。

大罷免本質上就是一場反民主、赤裸裸的權力鬥爭,賴清德不惜動搖國本,以國家安全為賭注。《紐約時報》分析,此次罷免投票成為一場測試台灣民主活力與政治走向的關鍵行動,不僅牽動台灣國內政局,也牽引區域穩定與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勢。CNN則以「民主制度中不尋常的古怪行動」形容大罷免,結果將重塑台灣政治版圖、格局。

反共護台失靈  民進黨吞惡罷苦果

在大罷免過程中,賴清德親自督軍,更一手操作升高為「反共護台」、「抗中保台」之爭,把所有國民黨立委抹紅為「中共同路人」、「共匪」、「親中賣台」、「叛國」,他最近兩度公開表示,「讓中華民國派反共、台灣派守護台灣,反共護台成為守護台灣必要真實具體的行動」,假借中華民國混淆視聽,同時達到分化、拉攏中華民國派的目標。

就任總統以來,從新兩國論、祖國論、界定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頒布「賴17條」,賴清德早已走上「以獨引戰」的偏激路線,大罷免則是變本加厲,毫不掩飾要以挑釁、激怒北京,泡製「亡國感」效應。他甚至將年度例行性的漢光演習擴大為台灣史上最長、規模最大的軍演,並加演「城鎮韌性演習」,把戰爭搬到人民家門前,無非就是要擴大民眾恐懼感與仇中值。

大陸國台辦以「和平破壞者」、「戰爭販賣者」及「麻煩製造者」批評大罷免的發起者,毫無掩飾反對大罷免的立場,暗示大罷免是對中共底線的最大挑戰。與過去選舉不同的是,中共批判民進黨通常會產生反作用,這次民進黨遭遇空前挫敗,說明了民進黨徹底切斷兩岸溝通對話管道,壓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空間,引發台灣民眾更大的不安及反感。

而在對外關係層面,「倚美抗中」曾是民進黨最有效的外交策略,但針對川普總統發動的關稅戰束手無策,賴清德企圖將美台貿易談判與大罷免掛勾,希望在726投票日前得到令國人滿意的結果為大罷免造勢,並未得到美方的正面回應。美台談判已舉行多次實體及視訊會議,賴政府迄今仍黑箱作業,堅持不透露談判內容與進度,拒絕與人民和業者溝通。國人終於發現除了高關稅,台幣飆升之外,台灣還面臨更嚴峻的市場開放,以及半導體等產業的個別關稅等壓力。世界各國都在拚關稅與貿易戰之刻,只有賴政府全力拚大罷免,當然激起民眾的憤怒。

賴政府在投票前刻意釋放總統將訪問巴拉圭、貝里斯等友邦,順道過境美國的消息,無非是想外銷轉內銷,以台美關係良好為大罷免造勢,現在大罷免全盤皆輸,賴清德的權威與尊嚴受到重創,未來與美國談判地位只會更形軟弱,甚至影響過境外交。

傾聽新民意   修正兩岸外交政策

而在大罷免過程中,美方立場嚴謹、中立,美國國務卿盧比歐17日發出內部備忘錄,要求國務院人員除了在清楚符合外交利益情況下,停止公開評論他國選舉。過去數十年,美國官方常態性評論或恭賀他國選舉結果,台灣內部也普遍認為,美方傾向支持民進黨,親美一向是民進黨的優勢,大罷免暴露出美台間不僅存在經貿問題,川普及美方對台灣及兩岸關係的立場顯然已出現變化,堅如磐石,美台關係有史以來最佳等形容詞從未出自川普政府官員口中。

賴清德與民進黨徹底失算,原本以為大罷免「只贏不輸」,不料全軍覆沒,等同對賴清德執政投出不信任票,未來國內政治、兩岸及對外關係等將更難以推動。若賴清德拒絕傾聽最新民意,在內部尋求朝野和解,立即修正偏失的兩岸及外交政策,台灣將陷入內外交迫的危機。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