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執政黨政治恐攻失敗    然後呢?

罷免失敗,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左)與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傍晚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圖/中央社
罷免失敗,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左)與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傍晚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圖/中央社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民進黨策動大罷免國民黨立委的第一波投票結果,24席全部不通過,其實並不意外。此對民進黨至少要罷掉11席,才能夠在完成立委補選前,在立法院院會表決時具有過半數的地位(表決可否同數時才取決於主席),本就是高難度的攻擊。即使8月23日還有一波罷免投票,但今天的投票結果已可提早宣布,大罷免所欲達成的最終目的勢必無法實現。

然而,在執政黨大罷免在野黨的目的未遂後,難道執政黨就無政治責任可言,且還可繼續準備下一波的攻擊?

執政權力和資源是少數罷免多數的底氣

雙少數執政是壟罩在民進黨政權上空的陰霾,但要民進黨展現民主的素養,願意與立法院相對多數政黨或組成的多數黨聯盟共掌執政權,顯然是低估了民進黨的韌性。因此,策動全面罷免在立法院擁有最多席次的國民黨立委,就成了掃除執政陰霾的制度性機會。

弔詭的是,不僅賴清德總統當選的得票率比蔡英文低了17%,民進黨立委的席次數也從61席降到了51席。相對來說,國民黨在立法院獲得的席次數較上屆提昇不少,雖未過半數但至少是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在此態勢下,固然國民黨沒想到且也沒能力罷免民進黨立委,但民進黨又有哪來的底氣,認為發動對國民黨立委策動大罷免會有成功的機會呢?

從制度的因素來說,罷免投票時的投票率向來不高,而罷免通過的關鍵門檻,則是選區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投下同意罷免票,這常會使罷免通過的票數低於當選時的票數。其次,由於立委選舉是採單一選區制,通常只有兩大黨的候選人具有競爭的實力,而競爭時落敗一方的政黨,若以其基本盤選民為後盾進行罷免連署,能夠成案的難度並不高。更重要的是,少數黨如民進黨竟還能夠握有執政權時,就等於讓少數黨能以執政權力和資源,大增以大罷免「消滅」多數黨立委的機會。

別低估民進黨政治鬥爭的韌性

全面罷免國民黨立委若說是公民團體所發動,未免過於昧於常識。不僅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早已有大罷免的倡議,民進黨政權的行政院政務官們,也在投票前紛紛表態號召支持者,要罷免掉監督和制衡他們的國民黨立委。

國民黨區域立委共36位,有31位的選區罷免成案,這豈是各選區公民靠自發性運動所能成就?更嚴重的是,「中共同路人」、「共匪」、「不是台灣人」及為「守護中華民國」等,已成為罷免國民黨立委的主要訴求,使得大罷免猶如執政黨對在野黨發動一場政治性的恐怖攻擊。

執政黨罷免沒有執政權的在野黨,能夠找到的正當性基礎,就是在野黨背後有中共的支持。然而,民進黨大罷免國民黨立委未能成功,難道就會承認國民黨不是「中共同路人」或「賣台集團」?或是賴總統就願意與國會多數黨共同執政?這些問題連被攻擊的國民黨都未必想要有答案,更別低估民進黨對在野黨繼續政治鬥爭的韌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