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民進黨政府說沒有出訪計畫,所以自然也就沒有美國拒絕賴清德總統過境的事情。
巴拉圭總統貝尼亞(Santiago Peña Palacios)7月中旬,利用外交部長林佳龍率團訪問時,宣布賴清德即將於30天候到訪。這應該不會是他記憶錯誤或捏造消息,而是中華民國政府已經與巴國政府聯繫相關情事。
但這不能證明美國政府已同意賴清德去回程將分別過境美國本土的紐約和達拉斯,雖然若干蛛絲馬跡指出紐約和達拉斯入列確有所本。
本文擬略過賴清德是否在近期內仍將過境美國以及會過境何處的臆測與討論,轉而聚焦在觀察和分析民進黨政府決策的時間點,以及對賴清德未來出訪的建議。
假設巴國總統貝尼亞在7月上、中旬獲知賴清德將去訪,民進黨政府很可能是在同時或更早便通知美方欲展開非正式過境訪問。再抓得早一點,有可能6月中、下旬就向美方提出通知了。
無論在6月或7月,甚至再早一點的5月好了,以下這幾件事其實都會讓過境美國一事橫生變數,但民進黨政府似無未雨綢繆。
首先,美國正在片面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百餘國提出加徵關稅的強勢作為,此時民進黨政府提出過境美國,豈不等於讓美國更有理由要民進黨政府在關稅、貿易、投資等方面再做讓步。
其次,6月下旬逐漸有媒體報導習近平擬邀川普出席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典禮,川普則在7月下旬明確表示「沒有尋求與習近平見面,除非他主動邀我前往中國。」此一「川習會」變數出現得較晚,民進黨政府較難事前掌握,但當它出現後,就該預先將評估它對於「過境外交」所帶來的可能衝擊。
第三,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稅與經貿談判首先在5月12日於日內瓦達成首輪談判的結論,復於6月11日在倫敦完成第二輪的談判,後來又宣布在7月28日在斯德哥爾摩進行第三輪的談判。難道賴清德的「過境外交」不會成為美陸談判中某一方的籌碼?
換言之,常見成為暗挺台灣獨立的「過境外交」,既可以是中共要求美國不支持台獨、勿攪動兩岸關係,否則在某些議題上不與美國合作的籌碼,也可以是美國要求中共讓步,否則可能就照往例同意賴清德過境的籌碼。
所以,就時機點而言,無論是從5月、6月或7月開始對美交涉過境事宜,其實都不太對。
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川普政府會同意賴清德循往例以非正式的方式過境訪問,因為這會方便我國元首往訪拉美邦交國。但觀察民進黨政府出訪的實例後,誠心建議賴清德考慮以下兩件事。
第一,在美國不一定方便使用正式國號「中華民國」,但在邦交國沒人會阻止他用。有些人常怨嘆或刻意酸說,中華民國這名號根本走不出去,或在外國沒人用,所以在邦交國時,能用正式國名就應該多用,當我們自己用的時候,對方就知道而跟著用了。
第二,如果美國最近仍不同意賴清德過境,他應考慮不計毀譽地爭取經過美國本土以外的檀香山或安克拉治,甚至只在機場短暫停留加油,沒有訪問活動,因為不宜讓邦交國認為我方高層政治人物「想過境是真、拚外交是假」。不然,就考慮先讓蕭美琴代替他盡快出訪,或許美國會將限制放鬆一點,因為畢竟蕭不是總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