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持續僵局導致聯邦政府關閉,聯邦資助的國際新聞機構陷資金枯竭。《自由亞洲電台》(RFA)宣布,10月31日全面停止新聞內容製作與播出,結束近三十年的媒體使命。RFA在其聲明最後寫下這麼一句話:我們江湖再見!
RF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方貝(Bay Fang)在聲明中指出,面對「財務現實與預算前景不明」,機構被迫暫停所有新聞生產活動,這是自1996年成立以來首度全面停播,「為了保存有限資源並保留重啟的可能性,我們正負責任地縮減規模,包括關閉海外分社、裁員與支付遣散費。」

方貝表示,多數員工自今年3月起已被迫無薪休假,原因是美國全球媒體署(USAGM)違法中止了國會撥款給RFA的補助。
川普政府鎖喉削資:指控浪費、關閉《美國之音》
根據《美聯社》報導,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自今年初起便計畫全面審查並削減對外新聞服務資金,理由是這些機構「管理不善、浪費納稅人資源」,包括《自由亞洲電台》、《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及《美國之音》(VOA)均成為整頓目標。
今年3月,川普更以「激進宣傳」為由簽署行政命令關閉《美國之音》,解雇近500名員工。雖然美國聯邦法院隨後暫時凍結該計畫,但該機構因政府關門與資金凍結,近期已幾乎全面停擺。部分員工正提起訴訟,試圖阻止政府行動。
RFA:從「封閉社會之聲」到「沉默的告別」
自1996年成立以來,《自由亞洲電台》長期致力報導亞洲封閉或受壓制的新聞現場,報導範圍涵蓋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緬甸2021年軍事政變、北韓脫北者困境及西藏地區的水力開發爭議。
然而,隨著美國政府關門、撥款遭凍結,RFA主要語言服務包括維吾爾語、藏語、緬甸語、中文與越南語等都將在10月底終止。方貝坦言,「這些措施雖然嚴厲,但將使RFA得以在未來有機會重建並重新提供真實、無審查的新聞。」
海外據點關閉 亞洲分社全面撤離
RFA表示,為節省開支,將結束包括德蘭沙拉、台北、首爾、伊斯坦堡、曼谷與仰光海外辦公室租約。多數被裁員工將獲遣散費,正式結束合約。
這家長期在高壓環境中運作的媒體機構,其記者與消息來源常遭威脅、拘押,甚至家屬被報復。RFA指出,部分北韓聽眾因收聽其節目被嚴懲甚至處決。儘管如此,該電台堅持「在最封閉的地方發出真相之聲」,直到資金被切斷為止。

自由歐洲電台仍苦撐 差別待遇引關注
與RFA同屬美國國會資助體系的《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則宣布,儘管未再獲撥款,仍將維持基本新聞服務。該機構主要在東歐、中亞及中東地區運作,目前靠儲備金維生,並削減節目、終止部分自由撰稿人合約及調整員工薪資。
兩者同屬美國國會資助的私法人機構,卻採取不同策略,引發外界關注。分析人士指出,RFA與RFE/RL分別設於北美與歐洲,適用不同勞動法規,加上管理層風格差異,導致應對方式出現分歧。
美國對外傳播陷危機 全球輿論重估「資訊戰」前線
《自由亞洲電台》的停播象徵美國對外資訊傳播體系遭受重大衝擊。觀察人士指出,這不僅削弱美國在亞洲民主宣傳與人權倡議工具,也使威權國家敘事更易主導國際輿論。
前美國外交官與媒體專家指出,此舉或將「永久改變美國在全球資訊戰的地位」,特別是在華府與北京競逐「話語權」的時代背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