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從一次外交挫折看清四個現實
總統賴清德原訂8月出訪南美洲友邦,並計劃去程過境紐約、回程繞道達拉斯,兩度停留美國本土。相較於去年11月出訪南太平洋邦交國,來回僅過境夏威夷與關島,此行安排若能成行,無疑象徵「台美關係」進一步升溫。尤其是紐約,不僅是美國第一大城,更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與全球外交核心樞紐,也擁有全美最多華人,若賴總統成功過境,將是一種對台美緊密關係的有力展現,也可被視為華盛頓對賴的高度信任與支持。
可以想見,「過境紐約」的安排必是台北國安團隊積極爭取的目標。7月15日,香港《南華早報》率先披露,賴清德計劃過境紐約可能引發北京強烈反彈。其實,「北京反彈」並不令人意外,讓國人好奇的是,向來自詡為民主價值守護者的華盛頓是否會因此讓步?正當各界引頸期盼,7月28日,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三位消息人士指出,川普政府拒絕賴總統過境紐約的申請,原因正是中國的強烈抗議。
同日晚間,總統府隨即發布聲明,宣稱賴總統因考量南部風災災後復原、美台關稅協商及區域情勢不穩等因素,近期暫無出訪規劃。
事情至此,整體輪廓大致如下:
1. 賴總統原規劃8月出訪南美友邦,去程過境紐約。
2. 北京表達強烈反對以後,川普政府拒絕過境紐約的申請。
3. 總統府以內部因素為由取消出訪,實為自找下檯階。
此事件雖不具爆炸性,卻蘊含深刻的警訊。對台北而言,這次外交受阻應成為一次深刻反省的契機,凸顯下列四點現實:
一、國際間只有利益,沒有道義
站在台灣立場,國人或許會對川普政府的「現實主義」感到失望,甚至認為背棄民主價值。然而從華盛頓視角看問題——當前正值美中高強度貿易談判階段,美方更迫切需要中國讓步以振興經濟、維持股市穩定。若因賴總統過境惹惱北京,讓中方中止協商、升高對抗,顯然不符美國整體戰略利益。在這種權衡下,犧牲台灣過境權益只是「符合美國利益」的選項。
二、外交的關鍵在於「共構利益」,而非單方面期待
沒有人會單純為了理想而替他人承擔風險。願意替你說話、替你出面,其實是因為這麼做對他自己也有好處。外交的本質就是利益交換,而非情誼交換。台灣在爭取外交支持時,若無法讓對方「有利可圖」,在重大抉擇時往往就會成為被犧牲的棄子。
三、川普的行事風格
雖然川普言行多變,但第二任期以來,其決策風格已逐漸穩定,可歸納出兩項特徵:
1. 行動派:一旦心有所念,立即行動,這是典型企業家思維——見機行事、快狠準。這符合「優秀商人」的個性,因為商機稍縱即逝,眼明手快是成功的要訣。
2. 現實派:任他天縱英才,也終有錯判的時候。優秀商人的第二特質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他不會被高尚的理想牽著鼻子走,只要看出苗頭不對,狀況對自己不利,通常是轉身就跑,而且跑得比誰都快。
四、東升西降的趨勢逐漸成形
台灣總統過境紐約並非首次:2003年陳水扁、2023年蔡英文都曾成功順利過境。當時北京也提出抗議,但華盛頓不予理會。如今態度出現轉變,這說明一個殘酷的現實: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影響力正在上升,華盛頓已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對北京的壓力置若罔聞。
結論:提防台灣成為交易籌碼
最後,我們必須認清:川普是一位典型的交易型領導人。在他的世界觀中,唯有手握籌碼才具備談判資格,否則連上桌的機會都沒有。而當前美中之爭的本質,是全球經濟主導權的競逐。川普能否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讓自己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中國的配合程度。若中國願意配合,條件是出賣台灣──從川普的角度來看,你會意外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