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伊朗近期透過「以物易物」的貿易模式,繞過美國與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嚴格制裁,深化兩國經濟聯繫,同時挑戰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秩序。
這種秘密交易方式不僅涉及伊朗石油換取中國基建項目,還包括汽車零件交換金屬等新興模式,凸顯中國在規避西方制裁上的靈活策略。
綜合彭博(Bloomberg)與《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美國官員指出,中國通過隱秘資金管道向伊朗購買石油,繞過美國制裁。該模式由中國國有保險公司「中信保」(Sinosure)與一個名為「初心」(Chuxin)的神秘金融實體運作,後者未出現在任何公開銀行或金融機構名單中。
具體流程如下:伊朗將原油運往中國(其最大買家),由國有油商珠海振戎(已受美制裁)控制的買家購入,資金存入初心,再轉給在伊朗承建基建項目的中國承包商,項目融資由中信保擔保。
Cómo China paga en secreto a Irán por el petróleo y evita las sanciones de Estados Unidos: el petróleo iraní se envía a China, el mayor cliente de Teherán, y, a cambio, las empresas chinas respaldadas por el estado construyen infraestructura en Irán https://t.co/DEevWKkD0M pic.twitter.com/mSaVQjlqpC
— Ismael De La Cruz (@delacruz_ismael) October 6, 2025
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估計,伊朗去年出口430億美元(約台幣1.3兆元)原油,其中約90%銷往中國,2024年約84億美元(約台幣2568億元)石油款項經此管道流入中國在伊朗的大型基建項目,如鐵路與能源設施。安排避開國際銀行體系,為伊朗受制裁打壓的經濟提供生命線。
西方官員表示,中國自2018年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重啟制裁後,成為伊朗原油主要買家。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上任後實施「最大壓力」政策,試圖將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但中國對伊朗原油進口幾乎未受影響。
彭博指出,中國汽車製造商奇瑞汽車(Chery)自6年前美國加碼制裁伊朗時,開始以汽車零件換取伊朗銅和鋅。奇瑞將引擎與底盤賣給安徽一家公司,組裝為半成品後出口至伊朗,當地完成整車組裝銷售,伊朗則以等值金屬運回中國,由安徽銅陵有色公司分銷。據估計,此模式涉及多達9萬輛汽車交易。奇瑞與銅陵有色均為安徽省重點國企,顯示中國地方政府在協調以物易物貿易中的角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對此交易不知情,但強調「一貫反對非法單邊制裁」。由於美國制裁將伊朗排除在全球美元結算體系之外,中國企業與銀行為避免觸發次級制裁,轉而採用以物易物模式。此模式近年也在中俄貿易中被廣為使用,例如俄羅斯以小麥換取中國汽車或服務。
以物易物貿易的復興反映中國、伊朗與俄羅斯等國對抗美國制裁的策略。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國峰會及九三閱兵中接待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Masoud Pezeshkian),與俄羅斯及北韓領袖同台,展現反對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立場。中國與俄羅斯均稱西方對伊朗重啟的國際制裁違反國際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波指出,中國近年擴大具備以物易物資質的企業名單,以國企為主,透過第三方或第四方匹配需求,促成複雜交易。
2022年俄烏戰爭後,美國對俄制裁促使中國地方政府完善此機制。然而,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副教授傅方劍警告,以物易物效率低,非長期解決方案,但顯示全球貿易正走向碎片化,長期可能挑戰美元主導地位,甚至引發與美國金融體系的脫鉤。
中國的以物易物模式為伊朗提供經濟支持,同時降低中企暴露於美國制裁的風險。儘管中國海關自2023年起便已無通報伊朗原油進口,但實際交易持續進行。美國雖對部分中國個人與小型實體實施制裁,卻難以完全阻斷中伊貿易。專家認為,這種貿易模式短期內將繼續擴展,但尚不至於顛覆全球貿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