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交保後須配戴電子腳鐐,但電子腳鐐卻頻頻「離線」,導致科控中心被迫「清晨致電」柯,人工補破網。國民黨立委吳宗憲表示,這是系統性問題,目前全台220只電子腳鐐竟有高達90只待修,耗損率約4成;若告警系統老是錯響,太常「狼來了」就可能造成禍患。
先前新聞報導柯文哲電子腳鐐頻頻「離線」,科控中心清晨致電確認,甚至連柯文哲正在開庭時也接到,9月23日法庭還當庭要求廠商更換。吳宗憲表示,科控中心電話多,不只擾民,也把一線偵查同仁搞到疲於奔命,這不是單一事件,是系統性問題。
吳宗憲說,他4月7日考察科技監控中心,官方數字指出全台220只電子腳鐐,竟有90只待修,耗損率約4成。預算年年加,像是法務部高檢署去年及今年分別編了3653萬、3450萬元;司法院今年也超過3500萬元;明年度預算案,除了司法院增加超過3690萬、法務部也增加超過3650萬,但穩定度卻沒跟上。
吳宗憲表示,他已在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提出「4項立即改善」,讓每一聲告警都「叫得有道理」,包括:第一,出庭、就醫、長時間在法院/醫院,或已知收訊不穩的特定路段(如海線火車)等「白名單」先備註,避免可預見的「程序性來電」在法庭上打擾當事人。
第二,建立弱收訊「地圖清單」,把地下室、隧道、高架橋下、高樓密集區標記起來,先調整規則(例如短暫斷訊給緩衝),不要把物理限制當成人為違規。
第三,低電/斷線「分級處理」。吳宗憲表示,「沒電」不等於「想逃」。先簡訊/App提醒,再人工複核,必要時才升級為通話,不要一律上綱成「異常」。
最後,誤警紀錄需「撤銷&註記」,不得做為法院認定「虞逃」的依據,避免把技術問題變成個案汙名。
吳宗憲也要求法務部2個月內檢討完畢,並公布偵查中個案造成的誤警,並說清楚斷訊成因(如纜線告警、斷線告警),提出改善計畫與驗收指標。他重申,科技監控的目的是為了同時守住社會安全與人權,當誤警太多、電話太頻繁,操作端鈍化、個案端受擾、法庭端誤解,就誰也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