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最近半年以來,隨著晶片與AI產業出口熱潮不減,雖台股指數屢創新高,但受到美國對等關稅衝擊,造成被迫實施放無薪假企業和勞工人數持續增加,甚至呈現歇業與失業同步惡化現象,讓台灣的社會形塑兩個世界。面對此一現象之下,許多學者專家不斷示警指出,政府在政策規劃上資源分配不均,導致電子資訊通信科技產業呈現榮景,相對傳統產業卻陷低迷,讓經濟結構陷入類似「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危機。
亦即政府將資源聚焦於晶片產業,與1960年代荷蘭因發現北海石油,而使得經濟結構朝向石油產業傾斜發展,造成其他出口產業陷入困境之狀況,似乎頗為類似。此外,加上民間閒置資金過多,卻又不斷投入股市,其中科技類股表現頗為強勁,呈現非理性繁榮,與實體經濟之狀況脫節;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非理性繁榮過度推高資產價格,若資產價格被迫大幅修正,則勢必對經濟造成長期負面之影響。
台灣產業呈現嚴重傾斜發展
也就是說,台灣在透過晶片製造蓬勃發展促進經濟持續成長之同時,卻又衍生例如:房地價格飆揚、職業(科技與傳統製造業、生產性與消費性服務業)薪資落差加劇等許多負面影響,讓社會的對立更加惡化。此意味著,未來台灣在產業政策規劃上,必須避免因產業過度傾斜發展而爆發經濟衰退,甚至需要降低為保護「護國神山」主導世界而犧牲其他產業生存。
儘管台灣傳統產業出口年增率,與全球市場進口年增率之動向同步,加上附加價值率不斷上升,並未呈現競爭力持續下滑現象。至於近年以來傳統產業薪資較科技產業之漲幅為低,反映其勞動需求減少,與1970年代之後荷蘭呈現的經濟陷入衰退不同,台灣經濟沒有荷蘭病現象。然而無法輕忽的是,台灣依賴少數產業發展模式,極易因環境劇變,而衝擊經濟成長。
沒有荷蘭病而是「小國症」
無庸置疑,以土地和人口為比較,台灣屬於小型經濟體格局,雖國內生產毛額或製造產品出口在全球排名上可以位居前30大國或前20大國,屬於大型經濟
體樣態;但台灣卻又受到先天資源不足,市場規模狹小限制,不但產業難以多元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極易依賴少數領域。也就是說,從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角度加以觀察,與其認為罹荷蘭病,不如說是患「小國症」。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荷蘭可以,台灣沒有理由不行。面對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加上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不易之下,或將可以借鏡學習荷蘭於1970年代經濟受到病症衝擊後,不但致力投入結構改革,而且積極利用既有產業基礎發展更具有競爭利基的領域,讓經濟擺脫病症,順利成功轉型之經驗。
利用產業利基打造競爭優勢
其中,在製造業方面,雖僅佔荷蘭GDP二成,但致力環境永續發展、城市治理績效,以及追求技術升級、設計創新,培育許多著名跨國企業,例如:飛利浦(Philips)電子、安科智諾貝爾(Akzo Nobel)化學、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晶片製造相關設備。在服務業方面,利用歐陸第一大的鹿特丹港口及第四大之阿姆斯特丹機場地理優勢,從事流通轉運。至於在農牧業方面,則是透過資本密集加入科技元素進行高值升級,打造全球第二農牧產品出口大國。
很顯然地,台灣經濟過度集中晶片製造在內少數科技產業出口,雖扮演拉抬經濟持續成長,但卻又同時進口其所缺乏之生產資源,呈現為他人經濟作嫁之現象。亦即我們期待,新任財經首長未來在經濟政策規劃上,與其憂罹荷蘭病,不如從前瞻的角度推動產業「再轉型」。亦即利用台灣產業既有利基,重新打造競爭優勢,藉此擺脫小國症,別無其他選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