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從法國總理辭職看法國與歐洲危機

湯紹成 /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2025年10月初,法國總理勒科爾紐(Sébastien Lecornu)在上任不到兩週後宣布辭職,創下法國第五共和最短的內閣任期紀錄,也是兩年內第五任下台的總理。這一事件並非偶發,而是法國政治長期分裂與制度性困境的集中反映,也折射出整個歐洲政局的不穩與民粹化趨勢。

法國目前陷入「懸峙議會」狀態,也就是沒有總理。自2024年立法選舉以來,沒有任何政黨能取得穩定多數。總統馬克宏的中間聯盟勢力衰退,左翼聯盟與極右「國民聯盟」(RN)勢均力敵,使政府組閣困難重重。勒科爾紐在嘗試整合多黨時遭到各方拒絕,最終被迫辭職,象徵政府無法有效運作。

這場危機凸顯法國半總統制的制度矛盾。總統雖擁有高度權力,但若缺乏議會多數支持,政府即陷入癱瘓。多黨制下的碎片化政治,使協商與妥協機制失靈,任何改革或預算案都可能遭否決,導致政局不斷更迭。

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民意結構的轉變。長期的經濟停滯、生活成本上升與社會不平等,讓選民對傳統政黨失去信任。極右勢力以移民、安全與主權為訴求,吸引中下階層的焦慮與不滿;極左派則以社會正義為旗幟,批評政府向財團傾斜。兩端的激化使中間派愈來愈難維持平衡,政治共識空間日益縮小。

法國的情況並非孤例。德國、義大利、荷蘭等國同樣面臨政黨碎片化、民粹崛起與聯合政府不穩的挑戰。極右政黨在歐洲各地持續壯大,利用移民問題、能源價格與歐盟主權爭議來擴張影響力。這些現象共同反映出歐洲民眾對全球化、移民與精英政治的普遍反感。

法國的政治危機對歐洲有連鎖效應。作為歐盟核心國之一,法國若長期陷入內政混亂,將削弱歐盟在安全、防務與經濟整合上的領導力。特別是在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背景下,歐洲更需要穩定的決策中心。若法國無法穩定政府,歐盟內部的分歧將進一步擴大。

解決之道在於制度與政治文化的雙重調整。首先,法國需強化跨黨協商機制,建立穩定聯合政府的可能性;其次,中間力量必須重新整合,提出兼顧改革與社會正義的務實方案,以恢復民眾信任。對歐洲而言,各國政府也應從法國危機中汲取教訓,正視民意焦慮,避免極端主義成為政治主流。

總的來看,勒科爾紐的辭職只是導火線,真正的問題在於民主制度的疲態與社會信任的流失。法國與歐洲若無法在多元政治與有效治理間找到平衡,政治危機恐將成為新常態,而民粹與極右的浪潮,將繼續考驗歐洲民主的韌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