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近期,由於以色列殘酷殺害加薩巴勒斯坦人民而引發國際眾怒,多個歐洲國家因此宣布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顯示國際社會對以色列政策的抗議。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葡萄牙已正式承認巴勒斯坦,法國計劃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承認,比利時則在考慮中。西班牙、愛爾蘭、挪威、斯洛維尼亞等國也表態支持。此舉旨在恢復「兩國解決方案」的可行性,並對以色列在加沙戰爭、西岸定居點擴張以及巴勒斯坦人道困境提出批評。
對此,以色列政府強烈反對。總理內塔尼亞胡指責承認行為是「犒賞恐怖主義」,忽視哈馬斯威脅與以色列安全,並重申「約旦河西岸不會成立巴勒斯坦國」。以色列可能透過外交報復、召回大使、國際遊說等方式反制,使得中東和平進程複雜化。
首先,美國在以巴議題中是核心角色。華府長期支持以色列,對歐洲承認潮持保留甚至反對立場,主張「建國應透過雙方談判而非單方面承認」,以免削弱談判誘因。部分國會議員及社會團體呼籲提升巴勒斯坦國際地位,但主流政策仍以保障以色列安全為優先。美國的態度使歐洲承認潮難以形成全面國際共識,也為以色列提供相當的外交保護。
歐洲承認提升巴勒斯坦國際地位,強化「兩國解決方案」重要性,但加劇歐洲與以色列、美國間外交摩擦。歐洲民意多支持巴勒斯坦,承認舉動符合社會期待;但美國內部親以色列的力量強大,政府難以跟隨。而此承認潮可能對以色列施壓,迫使其政策調整或在外交上孤立。巴勒斯坦可藉此增強國際籌碼,但若缺乏美國支持,以色列仍可維持強硬立場,衝突與僵局恐延續。
此承認政策,可賦予巴勒斯坦更多法律權利,如參與國際條約、向國際法院提訴。但以色列及美國可能抵制,使法律效果有限。部分歐洲國家可能限制以色列定居點產品,或對以國官員實施資產與簽證限制,但若缺乏美國配合,措施效力有限。
歐洲承認潮彰顯國際對以色列政策不滿,為巴勒斯坦提供外交與法理支持,但以色列強硬立場,加上美國保守態度,使承認效果有限。未來可能出現:更多歐盟國家承認、歐盟統一立場、巴勒斯坦在聯合國與國際法院的參與增加,以及美歐在以巴問題上的分歧擴大。整體而言,承認潮在道義與法律上強化巴勒斯坦正當性,但能否實質改善和平進程,最後仍取決於以色列政策與美國立場。
對台灣的直接影響是,輿論與價值觀的間接參照效應。然而,在現實政治上,中國的壓力與經濟利益仍使歐洲難以比照辦理。但若因承認而引發中東局勢升溫,將會帶來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或降低美方對東亞的關注,或推升國際油價,兩者台灣都將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