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北京經貿表態與政治選邊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9月23日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聯合國總部,出席由中國大陸所主辦「全球發展倡議高級別會議」時,對外公開宣示中國大陸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當前與未來談判過程中,將不再尋求新增「特殊與差別待遇」(SDT: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儘管許多國際媒體在最初報導此項消息時,都誤將此項經貿政策表態,誤解成為中國將放棄目前其所堅持之發展中國家地位;但很快透過中國大陸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對外召開記者會,特別說明與強調中國大陸仍舊堅持其為世界上最大之發展中國家,相關身分與地位並未改變,各個國際媒體就很快調整報導內容,並且順勢推出多份學者分析與專家評論。

針對中國大陸為何在經貿談判中,不再堅持要求獲得特殊與差別待遇,許多經貿學者都已經指出,此因北京面對歐美多國貿易抵制與封殺,老早就無法依據此項世界貿易組織規章所設定,已開發先進國家對於開發中國家所應提供之商貿優惠待遇,獲得有利貿易條件。

西方多個國家早就認定北京不應享有此項待遇,因此拒絕再提供相關關稅優惠貿易條件。因此與其背負此項形同具文毫無實際利益,又影響國際形象之政治負債,不如爽快將此種待遇放棄,反而能夠藉此表態,在國際宣傳上獲得利基。

但為何北京又要堅持其仍為開發中國家,自然是因為可藉由此種地位,在諸多國際環保機制與公約上,其中包括1972年《人類環境宣言》、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以及2015年《巴黎協定》,獲得暫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時限以及更寬鬆減低溫室氣體排放條件。

不過就現實狀況來看,依據包括國民人均生產總值(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 per capita)或是國民人均總收入(GNI- Gross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等諸多經濟指標或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綜合各國健康、公衛、教育、經濟以及社會平等等多個面向,所評定之人類發展指數(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來看,中國大陸距離已發展國家僅有一步之遙,而且就其經貿活動狀況與國力發展勢頭,跨越該項門檻確實是指日可待。

但從中國大陸所持立場來看,若要論其目前社會現況,就不能單從其量體規模來判定經濟發展進程,北京不斷公開表示,其經濟發展勢頭雖然強勁,但所產生社會發展並不均衡現象,亦必須在評量其是否能夠成為已開發國家時嚴肅考量。北京認為在目前其人均收入僅有西方國家幾分之一現實狀況下,歐美各國刻意要求將中國大陸列入已開發國家,根本就是存心要遏制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迫使其陷入中等開發國家陷阱,讓其無法脫身與西方國家相互匹敵。

事實上中國大陸堅持本身仍為開發中國家,最重要考量因素還是希望能夠與南方國家站在相同陣線;特別是當西方國家愈是對中國大陸國力崛起,採取負面敵視態度表達各種疑慮時,中國大陸愈是必須與南方國家立場一致,團結在相同陣營內,以便化解歐美各國西方世界各項封殺抵制手段。

而全球南方國家雖然深知就中國大陸國力發展程度,遲早就會被歸類在已開發國家;但在飽受西方國家運用優勢金融與科技實力,壓迫其接受不利經貿條件之痛苦經驗,相對上中國大陸採取遠較西方更為合理經貿條件,並且積極提供各項未曾附帶政治條件之經濟援助,自然南方國家對於中國大陸願意宣稱本身仍是未開發國家,以便與其站在相同陣線爭取較有利待遇,自然就不會橫生枝節有所反對。

中國大陸自2024年12月1日起,開始對所有建交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實施零關稅。中國大陸更進一步在2025年6月11日,宣布願意通過商議簽訂共同發展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落實對53個非洲建交國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舉措。不論實際在商貿往來上,此種優惠能夠到達何種程度,至少擺出此種政治姿態確實能夠獲得掌聲與肯定。

國際社會各國往來互動模式,其實亦是遵循人類社會基本軌跡與規律,想當大哥就必須要對扈從小弟們有所付出,天下絕對沒有白吃午餐,想要不勞而獲那就是亂做白日夢。經濟與政治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息息相關,北京在經貿政策上公開表達立場,其真實意義還是在國際政治上選邊站隊,繼續抗衡歐美西方各國對其戰略孤立與包圍。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