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中國已奪網路主動權 美國須擬全新威懾戰略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網路空間的攻勢愈加凌厲,並逐步取得主動權,讓美國的資訊安全與戰略地位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網路和新興技術副國家安全顧問安妮·紐伯格(ANNE NEUBERGER)於8月13日在《Foreign Affairs》撰文指出,大陸已透過長期滲透、技術輸出及灰區策略,逐步掌控全球網路戰的主動。

本文將通過紐伯格的文章探討大陸在網路戰中的優勢、背後的結構與戰略意涵、美國當前的困境與盲點,以及未來可能的威懾路徑,並嘗試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美國如何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扭轉頹勢。

大陸網路優勢的成形

大陸的網路戰優勢,首先體現在龐大的資料竊取能力。從2014年至2018年間,大陸駭客成功竊取美國人事管理局超過兩千萬名聯邦員工資料,並入侵Anthem、Equifax、Marriott等大型企業,取得數以千萬計的信用紀錄、旅遊行程與健康資訊。這些資料不僅可用於針對性間諜招募與勒索,還能透過大數據分析掌握對手關鍵人物的生活模式與弱點。

其次,電信與5G基礎建設的全球拓展,讓大陸在海外獲得大量網路節點控制權。例如,華為在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推動智慧城市方案,涵蓋交通監控、公共安全、能源管理等系統,這些基礎設施不僅收集當地居民的日常數據,還可能為軍事與情報用途提供後門管道。長期而言,這種全球數據網路能支撐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進一步鞏固情報與軍事優勢。

再者,大陸長期採取灰區策略,以低烈度、難以立即歸責的網路行動消耗對手。例如針對台灣的水電系統、海底電纜以及地方政府網站的攻擊,多以分散、間歇性形式發生,難以被定性為戰爭行為,卻能逐步削弱社會的韌性與信任。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滲透,讓防禦方在不知不覺間失去安全邊界。

戰略結構與長線佈局

大陸的網路作戰並非零散行動,而是基於明確的軍事理論與長期國家戰略。其中,「系統破壞戰」理論主張,在衝突初期優先打擊對手的指揮、控制、通訊、電腦及情報監偵系統,使其決策鏈在第一時間陷入癱瘓。這種戰法不需要完全摧毀敵方物理基礎設施,只要干擾其資訊傳遞與決策機制,就能造成軍事與社會系統的混亂。

在此理論指導下,大陸大量進行長期預置滲透,將惡意程式、後門與間諜軟體埋入對手的關鍵基礎設施,像是電網、航空交通管制系統與物流平台。一旦情勢需要,這些隱藏資產可以迅速啟動,使對手陷入癱瘓狀態。

同時,大陸正在推進「整合型網路電子戰」概念,將網路攻擊與電磁干擾結合。例如,透過攔截或干擾衛星通訊信號,使敵方無法精確定位,同時配合網路入侵阻斷後勤管理系統,達成多層次的削弱效果。這種綜合作戰,讓對手在戰場與後方同時受壓,難以集中資源應對。

美國的反制困境

雖然美國是網路技術的開創者,但其防禦與威懾思維仍深受冷戰模式影響,對於跨國、分散且長期的網路威脅,往往缺乏快速靈活的反應機制。即使美國國防部已嘗試建立「持續參與」戰略,允許在敵方發動攻擊前即主動干擾其行動,但在政治與法律授權上,往往需要層層批准,延誤最佳時機。

另一方面,美國針對大陸企業的出口管制、技術禁運與投資限制,短期內可能削弱其特定產業的成長速度,但也促使大陸加速推進「自主可控」戰略。在半導體、作業系統、加密技術等領域,大陸已投入巨額研發經費,並建立替代供應鏈。長期來看,過度依賴封鎖策略反而可能削弱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

美國的同盟體系雖涵蓋歐洲與亞太主要國家,但在網路防禦與情資共享上,仍缺乏統一標準與協同作業。不同國家在資安法規、數據保護與攻防規範上的差異,使跨國應對行動難以同步展開。這讓大陸能透過外交、經濟與技術合作,在盟友之間製造裂縫,進一步削弱美國的集體防禦能力。

新型威懾戰略的必要性

要在網路戰中重奪主動,美國必須拋棄單一防守或封鎖的思維,採取多層次、靈活且可持續的威懾戰略。

首先,美國需要深化同盟整合,不僅在軍事安全上合作,更要將日本、韓國、台灣、澳洲及歐洲主要國家納入科技與產業聯盟,建立共享供應鏈、研發資源與安全標準。這種合作可在遭遇大陸網路攻擊時,快速啟動聯合防禦與恢復機制。

其次,出口管制與制裁必須更精準,避免「一刀切」的策略將中立國或盟友推向大陸。同時,應加強對跨國資本流動的監測,防止大陸透過第三國企業規避限制,並利用國際金融系統隱匿對關鍵技術的投資。

此外,美國可發展小規模、低風險的即時網路反擊,例如在偵測到敵方針對醫療、能源或通訊系統的攻擊時,立即癱瘓其攻擊節點或指揮系統,以建立可信且可執行的威懾效果。

最後,應大幅引入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決策支持系統,提升對異常網路活動的即時偵測能力。配合外交行動,美國可在國際舞台上推動網路行為準則,將特定行為列為不可接受的國際違規,並結合經濟與政治壓力迫使違規者收斂行動。

大陸正透過資料竊取、技術輸出、長期滲透與灰區行動,在全球網路戰場上穩步累積優勢。這些行動並非零星事件,而是長期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在和平時期建立可在戰時啟動的戰力,削弱對手的決策與防禦能力。

美國若繼續依賴冷戰時期的單一威懾模式,將無法有效應對這種隱蔽而持久的威脅。唯有建立結合同盟協作、精準反制、技術創新與國際規範推動的新型威懾戰略,美國才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重獲主動,確保未來的國際秩序不被大陸在網路空間所主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