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在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的夾擊下,面臨通貨緊縮壓力持續加劇的挑戰。雖然中美雙方在多輪會談後暫時避免了新一輪的貿易戰,但結構性的矛盾並未解除。尤其是在不動產市場低迷、青年就業困境和內需疲軟等因素交織下,化解通縮的前景依舊不明朗。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新關稅策略,可能隨時再度引發摩擦,成為大陸經濟調整的外部變數。本文將從中美關係、內需挑戰、價格走勢及政策應對等面向,探討大陸緩解通縮壓力的艱難路徑。
中美關係暫緩惡化但暗藏風險
在今年多次的國際會談中,大陸與美國雖成功避免貿易戰全面升級,並達成延長暫停加徵關稅與出口管制措施的協議,但雙方之間的博弈並未止息。
美方針對俄羅斯持續輸出原油至亞洲的現象,推出「二次關稅」政策,先以 25% 的基準稅率,對從俄羅斯進口原油與軍備的國家再加徵 25%,總稅率達 50%。印度已成為首個遭此措施的國家,而大陸同樣大幅增加自俄羅斯的能源進口,使得外界推測川普可能將此政策延伸至大陸。一旦實施,勢必引發雙方新一輪的關稅報復,破壞目前脆弱的「休戰狀態」。
此外,雖然對美出口受阻,但大陸依靠實質人民幣貶值提升價格競爭力,成功擴大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然而,這種轉向策略本質上仍受全球需求與地緣政治影響,並非長久之計。
內需低迷與「內卷」困境
大陸內需雖受到政府補貼與減稅政策短期提振,如耐久消費品汰換與設備更新等措施推動了部分需求,但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造成資產價格下滑,削弱了家庭消費意願。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也抑制了新消費動能。
更嚴重的是,內需疲軟導致企業之間為爭奪有限市場而陷入惡性競爭,即所謂「內卷」。在價格戰的壓力下,企業獲利能力下降,進而影響投資與就業,形成經濟運行中的惡性循環。雖然當局已表態加強對無序競爭的整治,但核心問題仍在於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
價格數據反映的通縮壓力
2025 年 7 月,大陸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顯示調達價格同比下跌 4.5%,已連續 30 個月為負;出廠價格同比下降 3.6%,連續 34 個月下滑,反映從上游到中游的價格壓力正向下傳導。原油與非鐵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進一步加劇了企業成本面的通縮。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方面,7 月同比僅為 0.0%,連續兩年多低於 1%。核心通膨率雖略升至 0.8%,但仍遠低於政府設定的 2% 目標。季節性因素如暑期旅遊推高部分服務價格,家電等商品受補貼支撐出現上漲,但房租幾乎停滯,凸顯不動產市場疲弱對通膨的長期抑製作用。
政策應對的侷限性
在最近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當局重申將以積極財政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撐經濟。然而,相較於 4 月會議,本次並未提及進一步貨幣寬鬆,顯示在今年上半年 GDP 成長率達 5.3%、超過全年目標的背景下,政策空間可能有所收斂。
不動產領域僅提出加快舊城區改造,對於去化過剩庫存與穩定市況的具體方案仍付之闕如。青年就業問題同樣未見明確突破,意味著資產價格下行與就業低迷的結構性矛盾將繼續壓制內需與物價。
此外,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使得外部需求存在隨時惡化的風險。若川普關稅政策擴大至大陸,將對出口、企業信心及匯率穩定構成衝擊,限制宏觀政策效果。
未來展望與潛在風險
大陸化解通縮壓力的關鍵,在於同時解決外部貿易摩擦與內部結構性瓶頸。然而,外部環境上,美方政策走向難以預測;內部環境上,不動產與就業的雙重掣肘短期內無法消除。
國際市場對大陸需求的恢復尚未形成確定趨勢,而國內消費者信心的重建需要資產價格穩定與就業改善作為支撐。若政策遲遲無法在這兩方面取得突破,即便短期數據有所反彈,也難以逆轉整體通縮基調。
中國大陸面對的通縮壓力,不僅是經濟週期性波動的結果,更是深層結構性問題與外部地緣政治衝擊交織的產物。雖然當局已展現維持經濟成長與抑制「內卷」的決心,但在不動產與就業問題遲遲未解的情況下,通縮的陰影仍將持續。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大陸經濟的外部環境,而內部改革與結構調整的成效,則將左右通縮能否最終被化解。若兩者均無實質改善,化解通縮壓力的路徑仍將迷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