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對日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周年,但賴政府近來以「終戰」詮釋歷史的說法引起各界撻伐。梅花媒體集團今天(22日)舉辦「導正史觀 放眼未來」紀念研討會,多位專家學者與政黨領袖齊聚,呼籲正視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歷史真義,導正錯誤史觀,讓歷史回歸事實。
新黨主席吳成典會中表示,總統賴清德執政後,一直以台獨史觀重構歷史,把台灣光復說成終戰,完全是顛倒是非、扭曲歷史。他指出,1945年日本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台灣因此回歸中華民國,這是歷史上明確記載的事實,而「台灣光復」與「戰爭終止」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他批評,將台灣光復稱作「終戰」等於否認勝負、模糊歷史真相,但這樣的論述正是台獨思維的核心。
吳成典痛批,賴清德根本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卻又自居中華民國總統,「這才是根本的矛盾」。他回顧,抗戰期間無數中國軍民犧牲性命,而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苦難與抵抗,估計超過三十萬人喪生,與南京大屠殺的慘烈程度相當。
吳成典強調,台灣光復節不是紀念終戰,而是中華民族重獲尊嚴的象徵,這一天不該被抹去,反而應成為兩岸共慶的節日。他呼籲,大陸也應將「台灣光復節」訂為國定假日,若兩岸都能共同慶祝台灣光復節,這將成為跨越政治分歧的象徵性橋樑,「那是中國人共同打贏法西斯戰爭的神聖日子,理應被共同紀念」。
中華民國婦聯會主委雷倩則從國際格局出發,她指出,台灣在歷史上始終是列強角力的前沿,從十九世紀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到今天美國軍艦頻繁穿越台海,歷史的影子始終未散,「亞洲人的命運五百年來多由他人操縱,我們要學會讓自己的命運回到自己手中」。
雷倩進一步分析,亞洲局勢的形成可追溯至雅爾達與波茨坦體系。她指出,二戰後蘇聯迅速進入東北、北韓,構成冷戰格局的基礎,若當年中國內戰時依照美方建議劃地而治,中國可能重演南北韓分治的局面,成為「全世界最大制度競賽場」。
雷倩強調,從雅爾達密約到波茨坦公告,亞洲秩序的形成都深受大國協商影響,「如今若再讓列強為我們寫劇本,將重蹈歷史覆轍」她呼籲兩岸以民族復興的視野重新定位自己,避免再成為制度競賽的代理人。
談到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雷倩認為那是「兩岸自行決定命運的黃金年代」。她回顧當時的和平與發展論壇、開放觀光及簽署23項協議,證明雙方具備以理性對話推動合作的能力。她舉例,當時北京直接轉送ICAO等國際組織邀請函至台北,使台灣得以以務實方式參與國際事務。
雷倩總結指出,當前最重要的是讓兩岸重新回到自主決策的道路,而非被雅爾達體系等外部框架所擺布,「兩岸不能,也絕不應落入他人為我們設定的劇本」。她強調,唯有跳脫列強對抗的格局,兩岸人民才能在和平與理性中為未來尋找共生的出路。
中華梅花黨主席蔡宥祥則代表青年世代發聲。他表示,許多年輕人被錯誤史觀誤導,以為「台灣沒有光復」,但事實上,根據美國杜魯門政府1950年對台政策宣告,台灣自1945年起由蔣中正代表的中華民國接收,主權移交完全合法。
蔡宥祥指出,民進黨高層宣稱「台灣地位未定」,其實是在否定中華民國的正統性,也否定自身統治的合法性,「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今天的台灣。主張『台灣主權未定』,等於否定自己執政的正當性」。
蔡宥祥續指,從法理、史實到國際關係的脈絡,台灣光復的歷史是確定的、正當的、無可抹滅的,「唯有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才能真正守護台灣,避免被錯誤史觀誤導。」他呼籲社會重新理解光復節的意義,不僅是紀念抗戰勝利,更是提醒年輕世代:「不要讓歷史被重寫,不要讓中華民國的根被切斷」。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也與會出席,他指出,「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沒有台灣光復,抗戰勝利就沒有意義。」他以四百年長時段的史觀回顧台灣主權轉移,從鄭成功驅荷、清軍入台、甲午割台到二戰光復,「沒有一次不是經由戰爭決定」。
吳昆財直言:歷史證明,主權從來不是談出來的,若有人妄想「第五次主權轉移」,勢必重演悲劇。他強調,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台灣人民並未缺席,無論赴大陸從軍或在島內從事文化抗日,皆是民族抗戰的一部分,中國人在那場戰爭中付出三千五百萬條生命與鉅額財產的代價,才換得民族再度統一與台灣回歸,「如果今天再讓台灣完全脫離中國,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人能接受」。
吳昆財認為,假設北京未來真的面臨台灣宣布獨立的局面,「不會袖手旁觀,一定會打到勝利為止,否則領導人將成為民族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