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在1947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BAS)創立以來,以象徵性計時方式,警示人類距離自我毀滅的「午夜」有多近。2025年1月,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宣布,時鐘指針停留在「午夜前89秒」,創下史上最短紀錄,較前兩年的90秒再前進一秒。這不僅是對核戰風險的警告,更反映氣候變動、人工智慧(AI)軍事化、生物威脅及地緣政治緊張等複合風險的急劇升溫。末日時鐘已從單一核危機指標,演變為人類存續危機的綜合象徵。本文將探討其背後的複雜風險、影響與局限,並思考人類如何在危機邊緣尋求出路。
核軍縮的歷史與現狀
核軍縮合作自冷戰時期起即為全球安全核心議題。1968年的《核不擴散條約》(NPT)奠定基礎,旨在防止核武擴散、推動裁減及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然而,2025年,NPT面臨挑戰:核武國如美國、俄羅斯及大陸現代化其核武庫,北韓持續推進核計畫,新興核武國的潛在崛起加劇緊張。例如,2024年韓國統一研究院調查顯示,66%韓國民眾支持自主核武,反映對國際軍縮框架的不信任。
地緣政治分化進一步阻礙合作。美中對抗、俄烏衝突及中東局勢緊張,使核武國間的對話陷入僵局。2025年BAS聲明指出,核武國升級武庫,威脅使用核武的言論增加,使「核禁忌」面臨壓力。軍縮合作的停滯不僅源於技術競爭,也因國際社會的分裂,核武國與非核國在目標與手段上難以達成共識。
非核國的兩難與壓力
非核國在軍縮合作中扮演關鍵但矛盾的角色。以日本為例,作為唯一遭受核攻擊的國家,其推動核廢除的立場堅定,2024年日本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Nihon Hidankyo)獲諾貝爾和平獎,表彰其反核努力。然而,日本依賴美國核保護傘,2025年2月外務大臣岩屋毅(Takeshi Iwaya)表示,因安全環境惡化及國際核軍縮分化,日本不宜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核武禁制條約》締約國會議,以免削弱核抑止政策。
韓國同樣面臨兩難。北韓核武威脅與美中對抗加劇,使其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信心下降,自主核武聲浪上升。非核國的這種壓力顯示,軍縮合作的失敗不僅影響核武國,也讓非核國在安全與理想間掙扎,凸顯全球核治理的結構性困境。
新興技術對軍縮的挑戰
新興技術如AI與網路戰進一步複雜化軍縮合作。AI的軍事應用,如以色列據報在加薩使用的AI標靶系統,降低決策門檻,增加誤判風險。網路戰則可能癱瘓核武指揮系統,削弱抑止的可信度。BAS指出,這些技術與核武的結合,使傳統軍縮框架難以應對,需納入新治理機制。
假訊息的擴散亦破壞軍縮信任。2025年,社交媒體上關於核武使用的謠言激增,加劇公眾恐慌,削弱國際對話基礎。軍縮合作需超越傳統核武議題,涵蓋技術治理,但目前缺乏全球共識與協調機制,成為合作的主要障礙。
軍縮合作的角色與局限
軍縮合作旨在通過對話與條約降低核戰風險,但其局限性顯著。首先,核武國的戰略競爭導致信任缺失。例如,俄羅斯與美國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上的談判於2023年破裂,至今未恢復。其次,非核國的參與受限,NPT雖為主要框架,但核武國的主導地位使非核國的聲音難以影響決策。
末日時鐘的89秒警示,凸顯軍縮合作的迫切性,但其象徵性也招致批評。設定過程缺乏透明度,秒數調整被指主觀,可能淪為政治工具。此外,時鐘聚焦核風險,未能充分涵蓋AI、氣候變動等新興威脅,降低其指導軍縮合作的實用性。儘管如此,時鐘仍有效喚起公眾關注,推動對軍縮的反思。
文化與公眾參與的影響
末日時鐘的警示通過文化媒介擴大影響,促進軍縮議題的公眾參與。1984年鐵娘子(Iron Maiden)的「2分鐘到午夜」(2 Minutes to Midnight)反映冷戰核恐懼;2007年碎南瓜(Smashing Pumpkins)的「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則表達新世紀焦慮。BAS的Spotify歌單收錄霍齊爾(Hozier)等作品,試圖以文化連結年輕世代,推動軍縮意識。
然而,文化渲染也可能導致麻木。末日時鐘的年度調整常被媒體誇大為聳動頭條,引發短暫恐慌後,公眾逐漸對危機習以為常。軍縮合作需更實際的公眾參與,如教育與政策倡導,以轉化文化共鳴為行動力。
突破軍縮僵局的路徑
要突破軍縮合作的僵局,需多管齊下。首先,重建核武國間的對話平台,如重啟《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談判,納入大陸等新興核武國。其次,非核國可通過區域合作,如東協或亞太安全對話,推動信心建立措施。第三,針對AI與網路戰,國際社會需制定新治理框架,類似於《國際網路安全公約》。
日本的角色尤為關鍵。作為核受害國,日本可通過舉辦國際論壇、推廣被爆者證言,促進核禁忌的全球共識。2025年為廣島、長崎核爆80周年,日本可利用此契機,推動NPT框架下的多邊對話,彌合核武國與非核國的分歧。
末日時鐘的89秒警訊,凸顯軍縮合作在複合風險時代的迫切性與挑戰。地緣政治分化、新興技術與信任缺失,使核軍縮進展緩慢,非核國的兩難更增添結構性壓力。儘管末日時鐘的象徵性存在局限,其文化與公眾影響力仍為軍縮合作提供啟發。面對危機,人類需以多邊對話、技術治理及全球協調,重建軍縮合作的動能,遠離午夜的毀滅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