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隨著人口結構的快速變遷,中國大陸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挑戰。出生率持續下降、老齡化加速,促使政府積極推出生育支持政策。2025年7月,大陸政府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對3歲以下幼兒提供每年每孩3,600元的育兒補貼,約新台幣15,000元,旨在減輕家庭育兒負擔、促進生育意願、刺激消費。此舉被視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規模、普惠式的現金補貼政策,影響千萬家庭。然而,補貼金額與期限是否足以應對高昂的養育成本?政策效果如何與其他生育支持措施協同?
政策內容與實施細則
大陸政府於2025年7月發布《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自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生育的3歲以下幼兒提供育兒補貼,至其年滿3歲。補貼標準為每孩每年3,600元(約新台幣15,000元),不分一孩、二孩或三孩,均可領取,且免徵個人所得稅,低保戶或特困家庭申請時不計入家庭收入。此政策覆蓋2025年1月1日前出生的3歲以下幼兒,按剩餘月數折算發放。例如,2022年1月出生的幼兒可領取300元(約新台幣1,250元),2024年12月出生的幼兒則可領取合計10,800元(約新台幣45,000元)。
申請流程以便捷為原則,父母一方或監護人可通過線上育兒補貼資訊管理系統(如支付寶或微信小程序)或線下管道,向幼兒戶籍所在地申請,提交出生證明、戶口簿等材料。初審由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負責,縣級衛生健康部門審核確認,資金則由申請人或幼兒的銀行帳戶接收。補貼資金主要由中央財政承擔,約佔90%,地方財政補足剩餘部分,地方政府可依財政狀況適度提高補貼標準,但需自行負擔額外費用。
這一政策的設計體現了普惠性與公平性,涵蓋城鄉、民族與區域,不因出生順序而有所差別。政府預估每年約2,000萬個育兒家庭將受惠,顯示其廣泛的覆蓋範圍。然而,補貼金額相較於育兒成本的實際需求,是否足以產生顯著效果,仍需進一步觀察。
政策背景與目標
大陸人口形勢的變化是推動育兒補貼政策的重要背景。近年來,大陸出生率持續下滑,2024年人口數據顯示,少子化與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為應對這一挑戰,政府自2016年放寬二孩政策、2021年允許三孩生育以來,陸續推出多項支持措施,包括延長產假、設立配偶陪產假、擴大托育服務等。2022年發布的「中國版天使計畫」進一步提出系統性支持,涵蓋結婚、育兒、教育等領域,育兒補貼正是這一政策框架的最新延伸。
育兒補貼的首要目標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根據育媧人口研究智庫的《2024年中國生育成本報告》,0至3歲幼兒的平均養育費用高達73,614元(約新台幣306,250元),而全國統一補貼總額僅10,800元(約新台幣45,000元),僅佔養育成本的約14.7%。儘管如此,這筆補貼仍能部分緩解家庭在嬰幼兒階段的經濟壓力,特別是對低收入家庭而言,具有一定的實質意義。
此外,政策旨在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通過普惠式現金補貼,政府傳遞出積極支持生育的訊號,試圖扭轉年輕人對生育的低意願。補貼還與托育、教育、就業等政策形成聯動,期望通過系統性支持提升生育率,並促進經濟與民生的良性循環。然而,補貼的實際效果仍需長期觀察,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壓力與青年就業挑戰並存的背景下。
地方經驗與政策銜接
在全國統一補貼政策出台前,部分地區已試行地方性育兒補貼。截至2024年10月,23個省市縣已實施相關政策,但多數集中在市級層面,覆蓋率不到全國城市的10%。這些地方補貼多以二孩、三孩為主,金額與條件因地制宜。例如,呼和浩特市(Hohhot)自2024年6月起對一至三孩提供補貼,其中第三孩最長可領10年,金額遠超全國標準。其他城市則多要求父母戶籍在當地,條件較為嚴格。
全國補貼政策的推出旨在統一標準、實現公平覆蓋。對於此前補貼標準高於全國水平的地區,經上級主管部門備案後可繼續實施;未設補貼的地區需按全國標準執行;補貼標準低於全國的地區則需提高至基礎水平。這種政策銜接方式既保障了地方靈活性,也避免了政策碎片化,確保財政可持續性。然而,地方財政壓力仍是挑戰,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可能難以提供額外補貼,導致區域差異可能持續存在。
地方經驗也顯示,單純的現金補貼效果有限。部分城市已嘗試將補貼與托育服務、職場支持等結合,形成更全面的生育支持體系。全國政策可借鑒這些經驗,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以提升政策效果。
挑戰與未來展望
儘管育兒補貼政策是一大進步,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視。首先,補貼金額與期限偏低。0至3歲的補貼總額僅能覆蓋養育成本的少部分,而4至18歲的養育費用更高(平均439,698元,約新台幣1,828,750元),大學階段再增142,000元(約新台幣591,667元)。補貼結束後,家庭仍需自行承擔高昂費用,恐難顯著提升生育意願。
其次,現金補貼需與其他支持措施協同。當前,托育服務供給不足、職場復歸支持有限、家庭結構變化導致育兒支持網絡弱化等問題,均限制了政策的整體效果。例如,截至2024年底,全國托位數僅達每千人4.08個,遠無法滿足需求。女性在生育後的職場再適應問題也亟需解決,企業與政府的協同支持尤為重要。
最後,政策的可持續性取決於財政承擔能力。中央財政承擔約90%的補貼資金,但地方財政需補足剩餘部分並承擔可能的提標費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壓力可能影響政策執行,進而加劇區域不平等。未來,政府需加強政策評估,根據人口與經濟形勢動態調整補貼標準與範圍。
大陸的育兒補貼新政是應對少子化危機的重要一步,通過普惠式現金補貼展現了政府促進生育、改善民生的決心。然而,補貼金額與期限的局限性、配套措施的不足以及財政可持續性的挑戰,顯示這一政策難以單獨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未來,政府需進一步整合經濟、服務、時間與文化支持,形成系統性生育政策體系,同時借鑒地方經驗與國際做法,持續優化政策設計。只有在多維度支持下,育兒補貼才能真正成為破解少子化難題的關鍵一環,為大陸的人口與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