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警惕民進黨的「低調精準動員」:在野陣營切勿自滿!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罷免行動的表象與深層戰場

台灣政壇近期圍繞「823青鳥罷免行動」的輿論風暴,已超越罷免本身,演變為一場關於極端主義、政治操盤與社會信任的多層次角力。青鳥行動內部的路線分裂、語言策略的爭議,以及各方人物的動機與操盤手法,使罷免行動的正當性與動能受到質疑。然而,在野陣營絕不可因表面混亂而鬆懈,因為民進黨正悄然轉向「低調精準動員」策略,伺機反撲。

民進黨的沉默,是戰術轉型而非退場

726罷免案全軍覆沒後,國民黨與民眾黨士氣高漲,認為823罷免與核三公投將延續勝勢。但這種樂觀可能是危險的誤判。民進黨雖然表面上降低宣傳力道,青鳥行動也傳出動能減弱,實則正在部署一套更精密的反制策略。

根據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分析,726罷免案中民進黨支持率從去年總統大選的40.3%微升至42.5%,顯示其基本盤穩固。同時,民進黨支持者的「回流率」達82.7%,而國民黨支持者則高達92.7%,顯示雙方動員力都強,但反罷方略勝一籌。若在野支持者因726勝利而過度樂觀、懈於投票,民進黨即便低調,也可能憑藉穩定支持度與基層動員力,逆勢奪回1至3席,甚至影響核三公投結果。

青鳥風暴:語言操控與信任裂痕

青鳥行動的閩南狼與八炯兩位推手,在823前夕爆發激烈分裂。八炯因研究納粹群眾操控手法而引發爭議,甚至提出「納粹衝鋒隊」構想,引來德國在台協會譴責。民進黨迅速切割,並反批國民黨過去也有類似行為,展現其語言操控與責任切割的熟練技術。

此事件不僅是個人恩怨,更牽動青鳥行動的形象與信任基礎。閩南狼以「揭露」姿態自居清流,八炯則以「反串」方式自嘲納粹,兩者皆在操控語言符號,試圖重塑群眾情緒。媒體人朱凱翔質疑閩南狼此舉是「投名狀」,意圖切割極端主義形象並靠攏民進黨反共主流。

這場語言風暴凸顯台灣政治運動中「符號操控」與「群眾心理管理」的高度敏感性。在野陣營若誤判此為民進黨與青鳥的「自爆」,而放鬆警惕,恐將重蹈覆轍。

民進黨的罷免戰術轉向:從「反共護台」到「精準射擊」

726罷免案的失敗,暴露出民進黨在罷免操作上的幾項盲點:空戰過度集中在意識形態動員,忽略地方選民的實際痛點;罷團與黨中央協作失衡,導致訊息混亂、動員斷裂;對手成功將罷免案轉化為「反綠公投」,使原本應是針對個別立委的問責行動,變成政黨對決的戰場。

面對這些教訓,民進黨在823罷免案中選擇收斂戰線。七個罷免選區皆屬「艱困中的艱困」,綠營內部普遍不看好結果,卻仍選擇「走完最後一哩路」,展現與公民團體並肩作戰的姿態。這不只是象徵性的陪伴,更是對罷免制度的再一次實驗:在資源有限、社會氛圍冷卻的情況下,是否仍能透過精準動員,撼動地方政治結構。

精準射擊的操作邏輯

此次罷免案的操作邏輯,明顯朝向「因地制宜」的方向發展。民進黨不再以黨中央為主導,而是強調「協助罷團」、「尊重地方節奏」,讓每個罷區的聲音成為主體。這種去中心化的動員模式,或許能避免激化對手支持者,也更貼近地方脈動。

民進黨成立「DPP陸戰應援團」,由地方黨部與志工組成,進行路口宣講、掃街徒步行動、社群轉傳等微型動員。這些行動不求聲量爆炸,而求訊息滲透。罷免文宣也不再統一口徑,而是根據各罷區立委的言行紀錄,製作客製化素材,強調「問責」而非「鬥爭」。

空戰方面則明顯收斂。賴清德不再以「反共護台」為主軸,而是定調為「持續與公民同行」,語氣柔和、節奏緩慢,避免將罷免案升高為政黨對決。這種語言策略,既是對726失敗的反省,也是對選民心理的重新理解。

賴清德的節奏與政治語言

賴清德的角色,在此次罷免案中呈現出一種「節奏型領導」的特質。他不急於定調、不強勢主導,而是透過「甲級動員」的行政指令,讓黨內系統自動運作,並以「公民夥伴」的姿態參與罷免行動,讓罷團成為主角,民進黨成為配角。

這種語言策略,降低了政黨色彩,也提升了罷免案的社會接受度。同時也展現出一種「低調的堅定」:不以激情號召,而以理性陪伴;不以敵我對立,而以公民問責。在冷卻的社會氛圍中,穩健陪伴反而更能累積信任。

社會氛圍與外部干擾

不可忽視的是,823罷免案所處的社會氛圍遠比726更為冷卻。風災剛過,台美關稅爭議升溫,媒體焦點分散,選民情緒疲乏。在這樣的背景下,罷免訴求容易被邊緣化,動員難度大幅提升。

此外,罷免案與核三公投議題交錯,也造成訊息混淆。部分選民誤以為罷免案是政黨對決,或是對中央政策的不滿宣洩,導致罷免訴求失焦。這種混淆,不僅削弱罷免案的正當性,也讓罷團與政黨的溝通成本大幅提高。

結語:罷免制度的再一次實驗

823罷免案,不只是一次選舉動員,更是對罷免制度的再一次實驗。民進黨從726的失敗中學習,調整策略、重塑語言、尊重罷團,展現出一種「低調精準」的政治技藝。這不僅是對罷免制度的重新詮釋,更是對台灣民主韌性的測試。

在野陣營若誤判民進黨的沉默為退場,忽略其基層動員與語言策略的轉型,將可能在823罷免與核三公投中遭遇反撲。罷免不只是選票的競技,更是敘事的戰場、信任的角力。唯有持續警惕、深化論述、精準動員,才能在這場制度實驗中真正守住民主的底線。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