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白宮攤牌︰澤倫斯基對決川普的關鍵一日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華府在8月18日再度成為戰爭與和平的分水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此行的核心目標,是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面對面,釐清阿拉斯加峰會之後的美方底線,並與歐洲領袖集體施壓,守住基輔的戰略紅線。這場會晤發生在8月15日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於安克拉治的聯合基地艾蒙多夫-李察遜會談之後,當時未能換得停火,卻釋出若干敏感訊號,讓白宮的談判氣氛更為緊繃。 

與前次不歡而散的會面不同,此次白宮把場面拉大。除雙邊會談外,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芬蘭總統斯塔布(Alexander Stubb)皆在白宮參與擴大會談。這種多邊排列組合,顯示歐洲有意以集體身段支撐基輔,避免在文字遊戲中被迫讓步。 

白宮的座位表與時序

白宮的主戲分兩幕進行。第一幕是川普與澤倫斯基的雙邊磋商,第二幕在東廳展開,歐洲領袖以整隊姿態入場。從公開畫面與現場發言看,歐洲的訴求集中在兩點︰一是拉回停火優先的節奏,二是把安全保證的輪廓說清楚。

會中一度傳出川普暫停與歐洲領袖的閉門會議,直接致電普丁。此舉在外交場合極為罕見,折射出白宮試圖以即時溝通測試莫斯科的彈性,也突顯談判桌上的緊迫與不確定。 

值得注意的是,會前數小時,川普在公開場合呼籲基輔放棄加入北約與收復克里米亞的目標,將談判的門檻拉向地緣現實。此番發言把壓力直接壓到澤倫斯基肩上,也使歐洲領袖必須更積極介入話語權。

阿拉斯加之後的盤勢

阿拉斯加峰會發生在8月15日,地點是安克拉治的聯合基地艾蒙多夫-李察遜。會談近3小時,但沒有換得停火或具體協議。俄方在會後高調稱戰略勝利,西方輿論則普遍認為暖言背後是冷峻現實。這個落差為白宮談判定下基調︰一切端看後續配套。

更重要的是,川普在赴會前還把「先停火」視為優先選項,但會後口徑轉向,強調直接追求「永久和平協議」,而不是停火。這種節奏調整,既回應了莫斯科的偏好,也讓基輔與歐洲陣營必須重擬策略。

安全保證的輪廓

白宮會談的最大亮點,是「北約第5條等級」的安全保證概念被公開端上桌。美方特使指出,普丁在阿拉斯加同意讓美歐向烏克蘭提供類北約式的集體防衛承諾。若此說成真,將是戰後安全架構的關鍵支柱。 

同日,白宮訊號亦顯示,美國可能與歐洲協同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澤倫斯基稱此為「強烈訊號」。不過,這套安排的法律型式、指揮體系與觸發門檻仍未明朗,歐洲領袖明顯希望把「誰承擔、承擔到什麼程度」說清楚。

在多邊會場上,歐洲強調停火的重要性,盼以戰場降溫換取更可操作的談判空間;但在華府新口徑下,停火不再被視為必要前提,這使「安全保證先行」成為歐洲與美國之間需要協調的節奏差。

領土紅線與政治風險

各方評估的最大爭點在於領土。多家訊息來源指稱,莫斯科開出的兌換式條件,是在東線獲得頓內茨克與盧甘斯克的完全控制,並在南線凍結戰線。基輔對此態度鮮明,拒絕交出仍在控制中的要地。

川普在會前公開表示,基輔不應固守「收復克里米亞」與「加入北約」兩項目標。此話等於把衝突核心的政治象徵拉進談判文本,無可避免會在烏克蘭國內引發劇烈爭論,也會在歐洲社會掀起倫理與現實的衝突。

另一方面,華府高層承認阿拉斯加峰會距離真正協議仍「有很長一段距離」。此評估與歐洲的憂慮相互呼應,顯示即便安全保證浮現輪廓,領土問題仍是最難跨越的政治障礙。 

歐洲計算與全球外溢

此次齊聚白宮的歐洲陣容堪稱豪華。對巴黎、柏林、倫敦與羅馬而言,這不是遠方戰事,而是歐洲安全秩序的存亡問題。歐洲最在意兩件事︰其一,任何協議都不能以割讓仍在烏方控制的領土為代價;其二,美方的安全承諾要具備可信的嚇阻效應,避免重演無法執行的「紙上保障」。

若安全保證最後定型為「美歐主導、歐洲為先、美國支援」的模式,歐洲軍事與財政負擔勢必加重,同時也會推動歐洲防務自主的制度性成長。對美國而言,如何在不引發「直接派兵」爭議的前提下,提供足夠強度的承諾,是一場需要精密設計的政治平衡。

在更廣的地緣層面,外界同樣關注中國大陸對相關安排的反應。無論是經濟與能源外溢效應,抑或對歐洲供應鏈安全的拉扯,大陸的態度都會成為歐洲決策者評估風險的必要變數。

白宮現場的訊號學

從公開片段看,歐洲領袖在白宮東廳與川普並肩而坐,澤倫斯基則多次重申對安全保證的期待。這些場景傳遞兩層意思︰首先,歐洲要把基輔的安全視為歐洲自身安全的延伸;其次,基輔需要在沒有停火的情況下,盡可能先把戰後安全的骨架談定。

會議過程中傳出川普中斷會談、直接致電普丁的消息,進一步顯示白宮正以「邊談邊測」的方式摸索俄方彈性。這種做法固然能即時對表,但也可能被解讀為談判節奏偏向莫斯科,需要歐洲與基輔在場內場外同步制衡。

戰略分歧如何收攏

當前最棘手的分歧有三︰第一,先停火還是直奔協議。華府最新口徑傾向後者,但歐洲與基輔擔憂在炮火未歇時談判,風險過高。第二,安全保證的強度與可執行性。若無明確的觸發條款與指揮鏈,嚇阻效果就會打折。第三,領土安排。只要莫斯科仍要求完全控制頓內茨克與盧甘斯克,且不承認基輔對克里米亞的主張,基輔就難以對內交代。  

在這些分歧之外,華府也釋出另一層訊號︰美國願意與歐洲在安全保證上扮演關鍵角色,但對北約擴張仍持保留。這種「不入盟、給保證」的路徑,既是政治上的折衷,也是測試威懾可信度的考題。

阿拉斯加的3小時與白宮的一整日,讓戰後歐洲安全的輪廓更清晰,也讓縫合之難更明白。對澤倫斯基而言,守住領土與換取安全保障並不是二選一,而是必須同時達標的雙軌任務。對川普而言,如何把「不先停火、直談和平」的節奏轉化為可驗證、可執行且能被歐洲與基輔接受的安排,才是檢驗談判是否成功的標準。對歐洲而言,這是一場攸關自身安全的新型整軍,無論協議為何,付出的代價都不會低。

在可見的未來,若無戰場態勢的顯著變化,談判仍將在安全保證、領土邊界與政治成本之間拉鋸。當白宮會後的每一次表態、每一通跨洋電話,都足以左右盤勢時,真正關鍵的不是誰先退半步,而是是否能把退讓轉化為一套能長期嚇阻侵略、保障歐洲與烏克蘭共同安全的制度。唯有如此,華府這一日的密集外交,才可能從戲劇性的鏡頭,走向可持續的和平。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