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執行長黃仁勳5月曾說,「全球有一半AI研究人員都是中國人,美國是無法阻止中國推進AI發展的」,但現實卻是,大陸給不了像美國那樣的高薪,以致最頂尖的大大陸AI人才,都在美國,而不在中國。
美國AI業界的高薪挖角事件引發陸媒關注,像Meta為挖角前蘋果高管龐若鳴,開出2億美元,不僅超過蘋果執行長庫克的7460萬美元薪酬,甚至直逼體育巨星C羅,創下AI人才的薪酬天花板;與此同時,OpenAI 的核心負責人余家輝、趙盛佳、畢樹超、任泓宇四人,也被高薪挖走,其中,余家輝的薪酬是8千萬美元的簽約費和3億多美元的股權。
上述被高薪挖角的AI人才都來自中國大陸,例如,龐若鳴曾就讀於上海重點中學,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留美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蘋果AI模型的掌門人,曾領導蘋果AI團隊開發大語言模型,蘋果手機能辨識人語,全靠他開發的語音系統;余家輝出身中科大少年班,是OpenAI感知團隊的負責人,短短不到2年時間裡,他帶隊開發出GPT-4.0、4.1、03、04-mini等熱門大模型,他在2019年發表的DeepFill v2,更是圖像修複的重要突破,讓AI能夠真正理解圖像內容,不再是簡單的畫素填補。
在美國成名的AI頂尖人物還有,趙晟佳畢業於北京清華,畢樹超出自浙大,任宏宇畢業於北大,他們大都從清華、北大、中科大等中國一流高校畢業,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隨後進入美國科技企業工作;馬斯克旗下xAI公司開發Grok 4 的團隊,超過三分之二的面孔都是華人;7月初,祖克伯宣布成立Mata超級智能實驗室時提到,實驗室的11位關鍵人才,其中有7人是華人。
根據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報告,全球47%的頂尖AI研究者,本科畢業於中國院校,僅在美國頭部AI機構中,就有38%的研究員為華人;與此同時,美國智庫MacroPolo在2024年發布《全球AI人才追蹤2.0》提及,雖然中國培養了全球最多的頂尖AI人才,但他們在中國取得本科學位後,只有51.35%的人選擇留在中國深造,最終留在中國工作的更少,只剩下三成。
雖然大陸AI人才占全球一半,但為何頂尖的AI人才卻在美國發光發熱?
薪資待遇是最大的原因,據中國薪酬指數研究機構發布的《2021全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行榜》,清、北大、交大畢業生的平均月薪才1萬多元人民幣(下同),也就是年薪大約13萬左右,而矽谷任何一個普通公司都能開出10萬美元(約700萬人民幣)的年薪,谷歌中位數更是高達30萬美金,約200萬人民幣。
而造成大陸AI人才薪資遠不及美國的原因,卻是大陸AI頂尖職缺太少,大陸龍頭科技公司,如華為、百度、阿里等,每家AI實驗室約擁有100至500名高級研究員,但領軍崗位通常不足10人。
而據喬治敦大學報告,大陸2025年光雙一流高校的STEM(含AI)博士畢業生,就預計約有3.47萬人;若按AI在STEM中的占比(約10%-15%估算),大陸每年的AI專業博士畢業生將達到約3500至5200人,於是,更多的高材生為了求一個工作崗位,被迫向下內捲。
諷刺的是,杭州餘杭區一個街道辦的事業編制就招了50多名清大、北大碩博士。頂尖人才與資源的錯置,造成大陸AI頂尖人才選擇出走。近5年,大陸AI領域已有超過200名頂尖學者流向矽谷,僅2024年就有47名清華、北大畢業生被美國科技公司「預定」。
上述就是黃仁勳說「50%AI人才來自中國」的背後真相,中國人才卻壯大了美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