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車日前(22日)正式宣布,結束與瀋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的合資合作,並停產該公司所有發動機業務。這一重大決策,標誌這家日系車企40年來在中國市場的全面退出。三菱汽車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考量到中國汽車產業正迅速轉型為電動化領域,且經公司內部深刻的戰略評估後,決定終止與中國的合作關係。
電動化轉型壓力加劇 三菱選擇告別中國市場
隨著大陸新能源車市場快速發展,三菱汽車並未有效應對這一變化。該公司負責人坦言,「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快速變化和競爭日益激烈,我們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面對未來市場的劇烈變動,三菱決定與中國市場的合作夥伴切割,徹底告別這片曾經開創輝煌的舞台。
切斷合作其實是有跡可循。據《大河報》《每日經濟新聞》報導,7月2日,瀋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更名為「瀋陽國擎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標誌三菱的退出。工商登記顯示,三菱汽車及其老股東相繼退出,北京賽苜科技有限公司接手,重新調整了股權結構,這為三菱汽車最終退出鋪平了道路。
三菱在華四十年:從巔峰到下滑
回顧三菱汽車在中國大陸的歷程,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奮鬥史。上世紀80年代,三菱汽車借助發動機技術合作的契機,成功打入中國市場。瀋陽航天三菱與東安三菱兩大合作平台,使三菱發動機成為眾多中國自主品牌的核心部件,曾一度佔據國產車型市場的三成份額,為三菱汽車奠定了在中國市場的基礎。
進入90年代後,三菱的進口車型如帕傑羅(Pajero)、V33等因其強勁性能,迅速成為公務車市場的寵兒。1996年,北京吉普投產的帕傑羅Sport,進一步深植了三菱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堅實的越野基因。然隨著2000年「刹車油管事件」的爆發,三菱品牌形象受到重創,並在後來的發展中未能迅速恢復。
「刹車油管事件」指的是三菱汽車在某些車型上的刹車系統存在設計缺陷,主要是刹車油管問題,這些車輛在使用中可能出現刹車失效。該問題涉及到的車型包括部分帕傑羅和其他SUV車型,這些車型的刹車系統在極端使用下,可能導致刹車油洩漏,從而引發安全隱患。
事件爆發後,三菱汽車被指控未能及時召回和修復受影響的車輛,且在當時處理過程中,三菱也未能如實報告問題的嚴重性。這一行為引發消費者和媒體的強烈反應,並對三菱品牌信譽造成長期損害。最終,三菱汽車為此事件支付了大量的賠償金,並在後續加強了車輛安全性檢測和質量控制,但該事件仍然被視為三菱品牌歷史中的一個重大污點。
2006年,三菱與廣汽集團合資,在長沙建立廣汽三菱工廠。歐藍德、勁炫等車型國產化後,迅速收穫了消費者的青睞。2018年,三菱汽車在中國的銷量達到巔峰,年銷量突破14萬輛,並在當地市場保持一定的競爭力。然而,這一高峰期隨後進入了下滑通道。
轉折:從高速增長到市場萎縮
自2019年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內部問題加劇後,廣汽三菱的發展趨勢便戛然而止。2020年,三菱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出現顯著下滑,2022年工廠產能利用率僅16%,使得這家曾經的行業巨頭陷入困境。2023年,三菱正式宣布將停止整車生產,並在隨後數月月內退出中國市場。2024年7月,廣汽埃安以1元的象徵價格接手了長沙工廠,將三菱汽車的整車業務完全終結。
繼鈴木後三菱也離場 與外資車企未來
三菱汽車撤退並非孤例。事實上,這是日系車企在中國市場的縮影。隨著中國市場對新能源車的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燃油車技術的老化和電動化轉型的遲緩使得許多外資車企面臨巨大壓力。早在三菱之前,日本鈴木汽車已退出中國市場,轉向印度等其他市場。而其他仍堅守中國市場的日系車企如豐田、本田等也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
業內分析指出,三菱的退出不僅是其自身未能順應電動化潮流的結果,也是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縮影。尤其日系車企,在面對中國本土品牌和新能源車的競爭壓力下,越來越難以保持競爭力。三菱汽車的徹底退出,無疑為其他外資車企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