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企業陷「價格戰」泥沼,從電動車、太陽能到T恤與釣竿產業,正上演一場場激烈廝殺的競爭惡鬥,企業削價求存、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產業整體陷入「內捲」困境。《紐約時報》22日報導說,面對經濟放緩與美國關稅施壓,中國政府高層罕見表態,承諾整頓無序競爭與淘汰落後產能。
內捲惡性循環蔓延 從科技到基層產業皆受創
報導指出,這場困境模式幾乎每年都重演:當一項有潛力的技術或商品出現,大量大陸製造商便蜂擁而入,擴產、砍價、互相削弱。隨著市場擴大,競爭變得激烈,許多企業只得忍受微利或虧損,只求能夠活到最後。
中央也未置身事外。由於各地政府均有經濟與就業目標,常會扶植地方企業「冠軍」,投入大量財政與行政資源,加劇產能過剩。最終,整個產業不但無法提升競爭力,反陷入殘酷的生存鬥爭。
習近平罕見點名「低價競爭」 中央欲出手整頓
今年7月1日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六次會議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在會中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淘汰落後產能,並質疑是否全國各省都應投入 AI 與電動車等熱門領域。打擊低價與無序競爭,淘汰過剩產能及重複建設,便成為近期整頓大陸經濟的主旋律。
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也強調,「價格戰與內卷競爭只會讓劣幣驅逐良幣」,一味下殺價格不會產生真正贏家。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經濟模式的反思。
電動車、太陽能陷價格戰 比亞迪降價引發整頓
電動車是目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內卷產業」。今年5月,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宣布調降近20款車型售價,引發業界譁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罕見發文斥責,警告價格戰風險。
小鵬汽車業務人員指出,市場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壓力不減,即使政府的新能源車補貼結束,企業仍被迫維持低價,「這是新常態,一旦價格降下去,就不會再回來了。」
為此,大陸國務院決定調查電動車行業的生產成本與價格機制,嘗試透過行政手段遏止價格惡鬥。
成衣與釣竿廠「為活命殺到底」 河北園區近半閒置
內卷現象不只出現在高科技產業,基層製造業同樣深陷泥淖。在河北肅寧縣,一座被玉米田包圍的成衣工業園區聚集逾百家T恤與外套製造商,外觀雷同、產品高度重複,但因市場低迷與價格廝殺,多數工廠已關門歇業。唯一的餐館也關閉,內部桌椅堆積,地板上還留著殘羹剩飯。
當地T恤廠商張翠華表示,一年可生產百萬件衣服,但自2024年起競爭變得瘋狂,企業連連虧損。「內卷令人無法承受,大家都在往死裡拼。」她透露,原本一件T恤利潤可達數元人民幣,如今只剩零頭。即使大量工廠倒閉,市場壓力依舊存在。
廣東業者唐永勝在河北經營8家工廠。他說,當地銀行貸款條件寬鬆,促使工廠持續開張,即使沒利潤也硬撐。他坦言:「現在的目標只有一個——活下來。」
釣魚竿產業也面臨同樣困境。報導說,河北滄州肅寧縣大道旁密布釣竿工坊,一度在疫情間因戶外活動風行而興盛,但如今市場驟冷。釣竿製造商孫運娜表示,一支售價從12美元跌至9美元,單件利潤從4美元縮水至1.5美元。「別無選擇,只能繼續降價。」
內卷引爆中國經濟結構警訊
根據大陸統計數據,GDP平減指數已連八季下滑,是有紀錄以來最長的經濟通縮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在今年6月創下近兩年來最大跌幅。
北京當局已承諾未來將強化監管、限制補貼,打擊靠外援存活的「殭屍企業」。但專家指出,要解決內卷問題,除了行政干預,還需深層經濟結構改革與產業升級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