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川習會後台灣當務之急:如何不被交易

川普第二任期比第一任期更積極朝向單邊主義行動。圖/取自川普IG
川普第二任期比第一任期更積極朝向單邊主義行動。圖/取自川普IG

劉佩怡/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

釜山APEC習川場邊會議告一段落,但中美談判還沒落幕,明年四月川普預計將訪問北京;川普也強調一年期滿後,美國期待再續約。總體而言,這是中美關係趨於穩定的一大進展。在此之前,包括川普與賀錦麗在競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華不友善、今年四月川普開啟的關稅大戰,北京最擔心的川普「不穩定、難預測」特性,如今逐漸變得「可控」,這場習川會可謂是北京戰略上勝局的「勝負手」。

相對的,對於台灣反而出現一場「難局」。除了台美關稅戰,美國對台特定產品課徵暫時性20%的疊加對等關稅外;關鍵出在川普對台灣的漠視與不友善,其原因主要在於川普只重視美國利益,缺乏對戰略盟友的互賴信任。但台灣的對美工作,顯然也沒有能夠改變或改善川普對台灣的印象,這主要在於美國對台灣政府目前過激的抗中表現,有所擔憂。

兩任川普任期的戰略差異

基本上,川普第二任期比第一任期更積極朝向單邊主義行動。根據目前時間的規劃來看,川普可能在明年正式提出第二份NSS(美國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或也有可能不再提出新版NSS。而就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今年五月提出的《2025年美國國防戰略,2025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NDS》草案備忘錄中所指出的,未來美國國防戰略將會強調「美國本土與西半球(Western Hemisphere)優先」的防衛重點;並將對中國的威脅保持「高度關注」。因此,即使是美國國防部的觀點,也未有「持續強化印太戰略」或「如果失去台灣,亞太戰略防衛圈將出現破口」的看法。若此,則川普的第二任期戰略構想不僅與拜登有所差異,甚至亦與自己的第一任期有所不同。

但有一點會是相同的,那即是對台政策維持「戰略模糊」。但其實應該精確地說,川普始終沒有提出一個完整的對台政策,或對台海局勢的完整論述。

川普對台政策的依附性與交易性

川普在第一任時曾簽署兩項看似提升台灣地位的法案,一是2018年的《台灣旅行法案》《Taiwan Travel Act》,另一是2019年簽署的《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TAIPEI Act)》,簡稱《台北法案》。但這兩個無法走出美國國門的國內法案,實質效果卻相當有限。

相對地,美國對台灣的要求卻相當不對等,包括:第一,要求撫平台灣對美的貿易順差、增加對美國投資,提供更多市場與就業機會。第二,防止因為戰爭使台灣重要技術易主,避免使中國大陸擁有高科技產業技術,因此要求將關鍵晶片製造從臺灣或海外「回流」至美國。第三,要求台灣負擔更多自身防衛責任,將國防支出上調至GDP的10 %。(此為今年三月被提名為國防部政策副部長的科爾比Elbridge Colby,在參議院聽證會上的說法。目前台灣方面提出的5%,是賴政府提出預計在2030年前達到的目標。)

川普顯然並不重視台灣的價值,包括台灣的民主陣營價值、島鏈戰略價值,也不在意台灣的感受。川普對台海局勢的看法是建立在「書桌與筆尖」論上,是將台灣議題納入美中競爭、對中戰略,以及對中有關貿易、科技、資源供應鏈談判的更大布局中。意即,對台政策係依附於對華政策上,並且呈現出更高的工具性意義。因此,川普的對台政策具有兩種性質:一是依附性,依附於對華政策;二是交易性,作為對華交易的籌碼。

川普在多次訪問中也含糊迴避「如果北京動武,美國是否出兵」這一問題。他的說法是「台灣應該為自己的防衛支出更多」、「台灣要自己承擔更多責任」。因此筆者以為,川普實際行動的可能性應低於那些公開明言「若北京動武,美國會介入」的總統,譬如拜登曾有的公開表態。何況即使是拜登的說法,也不過是主張美國會採取類似「烏克蘭模式」的協助方式。

兩岸溝通往來反可增加台灣的籌碼

筆者以為,台灣必須思考如何不成為被交易的籌碼,或避免被交易。這是在戰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理論中,如何避免成為「孤雛」(outcast)的邏輯思考。戰略三角的研究,主要源於冷戰時期美中蘇三方均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並不適用於美中台三角關係。但它有一個很好的參考價值是透過賽局理論,幫助我們思考三邊關係,建立如何成為「樞紐」(pivot),避免成為「孤雛」的思考架構,而最好的方式便是:與對方建立良好關係。關係惡化,往往只能扮演側翼、敵人和孤雛的角色。如果能夠尋求兩岸溝通與和平,維持友好與良善往來,其實反而增加了台灣的籌碼。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近日與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會面,AIT發言人會後表示,谷立言在會中強調兩岸分歧須以和平不受脅迫,且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此句話意味:兩岸問題是台灣2300萬人民與中國大陸14億人民的共同議題。台灣內部常說,「台灣的未來由2300萬人民決定」,這句話看似正確,但既不務實也欠缺合理性,因為這句話忽略了中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兩岸目前只是分裂分治的狀態。如果未能從這個觀點思考兩岸關係,便可能徒然增加台灣面臨戰爭的風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