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週刊郵報》17日發佈最新一期報導,揭露日相高市早苗可能在12月26日突襲參拜靖國神社的極秘計劃。報導指出,在支持高市的自民黨議員間,流傳著「特別國會會議結束後,總理將突訪靖國神社」消息。值得注意的是,12月26日是前首相安倍晉三曾參拜靖國神社的日子,也被認為是高市最可能選的時間點。
《週刊郵報》指出,高市過去幾乎每年春秋兩季祭典,以及二戰結束的8月15日,都會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包括她擔任大臣期間也持續進行。然而,2025年10月17日秋季祭典期間,高市以首相身份雖仍獻上祭品,卻決定不參加正式參拜,顯示她在外交考量下暫時調整行程。
外交與政治考量因素
當時高市的決定,主要考慮到美國總統川普即將訪日,以及韓國即將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袖峰會。然而隨著與中日、日韓高峰會落幕,日本國會即將休會,高市參拜靖國神社面臨的外交和政治限制將大幅降低。
分析指出,如果高市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她對日本保守派選民的吸引力將遠高於在國會中針對「台灣有事」議題或限制外國訪客等問題所作的回應。
另據《日本新聞網》(JNN)民調,高市早苗自上任首相以來支持率一度高達82%,創下歷史第二高。但她同時面臨國內外挑戰,領導少數派執政黨並非易事。此次極秘參拜計劃被視為幕後鞏固保守派支持的重要手段,但若任何環節出現差錯,恐引發外交爭議及政治反彈。
歷史與前例參考
報導指出,高市早苗對保守派展現明顯傾向,自首相上任以來即展現強勁政治氣勢。她的個人信念之一即是「台灣的緊急情況就是日本的緊急情況」,同時在總統競選期間提出限制外國投資的承諾,顯示她透過強硬立場來鞏固保守派支持者的策略。
《週刊郵報》說,歷史上曾有多位自民黨首相選擇參拜靖國神社作為政治象徵。如前首相安倍晉三2013年12月26日參拜,這一天恰逢他重返首相崗位一周年。小泉純一郎在總裁選舉期間也承諾參拜靖國神社,並在任內每年參拜一次,即使受到中國與韓國批評,也始終遵守承諾。這些前例顯示,選擇特定日期進行參拜常帶有象徵意義,且可提升保守派選民的支持度。

日本時政評論家藤井嚴喜表示,高市早苗可靈活選擇參拜日期,「不必拘泥於8月15日」,因為靖國神社祭祀活動並非僅限於該日。他強調,春秋祭期間是常態參拜時間,但首相可選擇其他日子,以兼顧政治策略與象徵效果。
中日關係可能受影響
目前日本政府已派遣外務省亞太局長金井正彰前往北京,並表示願在南非「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與中國總理李強會面。然而,中方對高市早苗在「台灣有事」議題上的表態仍表不滿。若高市在12月26日參拜靖國神社,可能進一步觸發中日關係緊張。
分析指出,此舉在外交層面屬高風險操作。靖國神社象徵日本二戰軍國歷史,參拜行為常引發中、韓等鄰國批評。對日本政府而言,一方面須兼顧國內保守派選民,另方面亦需維護與鄰國外交關係的穩定。高市的決策將成為兩者間的敏感平衡點。
保守派策略與政治布局
《週刊郵報》報導,高市的參拜計劃與其政治策略密切相關。她透過高風險、高象徵性的行動,鞏固自民黨內「岩盤保守層」的支持。報導說,高市在國會中時常挑釁中國、批評外國人,也在政策與外交層面示好保守派,這些舉措被視為為年底選舉布局、確立政權穩固性所做的準備。
報導還提到,自民黨聯合日本維新黨及其他盟友時,曾因維新市議公金還流疑雲與NHK領導人誹謗事件而受損形象,高市需透過明確的「高市色彩」政策與行動,恢復保守派支持者信心。
高市的政治象徵與風險
對高市而言,參拜靖國神社不僅具象徵意義,也是一場政治賭博。一方面,她可彰顯強硬立場,吸引保守派支持;另方面,在中日關係因其一席「台灣有事說」而極具降溫之際,此舉恐更讓兩國雪上加霜。而一旦中日外交受損,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及國內反彈,增加政策推行難度。報導稱,此次計劃「極其機密」,幕後操作細節尚未公開,但政治與外交風險高度存在。
此外,報導稱,首相身份參拜與以往大臣或黨內職位參拜不同,象徵國家立場與政策信號。若高市如期參拜,不僅可能影響年底政治格局,也將成為中日外交的觀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