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專欄】兩岸關係重回「新三段論」:從民主或獨裁的爭議談起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民主對獨裁之意識型態及制度喜惡的兩極對立,是當前兩岸在觸及和平談判時,深深刻畫在泛綠陣營中的偏見,台灣民眾也普遍心存疑慮。

民主一向被泛綠陣營認為是當前台灣政治的驕傲,甚而是照亮中國大陸自由發展的燈塔。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一句「俄國總統普丁非獨裁者」,瞬間被綠營撿到槍,猛攻她今後與中共政權交往勢必無視人權。

用當代三大民主理論檢視

泛綠陣營近年砲火對準中共政權,抨擊共產黨一黨專政,習近平是獨裁者。我們援用符合民主政治實情的三個標準來加以檢視,同時按照同一標準,來審視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的作為是否吻合民主規範。這是我們評論民主與獨裁時理性的態度,也才是我們在面對兩岸關係和平議題時智慧的包容。

民主政治看來清楚易懂,也習以為常,但實際上它是一個不容易說清楚、講明白的概念,至今並無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民主理論(郭秋永,2001)。民主與獨裁其實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政治邏輯,誰好誰壞也未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美國16任總統林肯1863年在蓋茨堡演說中揭橥的「民有、民治、民享」是判斷民主的一般性標準的三大要素。但我們審視廿世紀以來的民主政治,「民有」到底是人民擁有政府或政府屬於人民;政府逕向人民負責亦或基於人民同意,至今各說各話。「民治」呢?它是指人民自行治理嗎?自治是指地方分權嗎?它跟委託或間接治理又該如何區分,也存不少含糊不清的爭議。「民享」看似較無爭議,但民之所欲,真的常在政治人物的心中嗎?多數統治真的可以多數作主嗎?

賴總統的得票率不過四成,相對投票率七成,他其實只拿到全民不到三成的選票。反觀他上任後無視少數執政的霸道作為,民有、民治、民享的虛弱不言可喻。而這種類似德國希特勒政權的假民主,即或被譽為民主聖地的美國近年來總統的強勢執政都難逃質疑。

符合民主國家實情三要素

專業性的民主判斷呢?奥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德對民主的定義是「用以達成各項政治決定的一套制度安排,在此一制度中,每一個體經由競取選票而獲得權力(Schumpeter,1994)。而依照此一論說,當前世上民主國家強調符合實情的民主政治的三項事實是:競選者透過公開競爭方式取得權力、當選人決定並執行政策、一般公民既能產生又能更易政府。鄭麗文認為俄國總統普丁非獨裁是基於此一専性的民主判斷標準。

普丁執政是很強勢,但他取得權力的方式不能說不符民主政治程序。俄國憲法也並無剝奪人民能更易政府的權利,我們談論民主政治豈能不就事論事。而中國大陸目前在一般公民既能產生又能更易政府此一條件是,容有無法直選的缺失,但賴政府因此據以做為反對推進兩岸統一的理由,也當然不符《中華民國憲法》規定。

民主政治判斷的第三種理論是「本質上可爭議説」。民主政治不但可爭議,實際上已有爭議,所謂公民參與政治是指一般公民間接参與政府決策的各種動員性行為,究竟是經由一般人民控制政治菁英,或是政治菁英控制一般公民,至今也止於經驗檢定或邏輯推理,而且衆說紛云,更不用說誰是誰非的判斷了。

民主相對獨裁並無絕對優劣

民主重視政策的「共識性」;獨裁則強調行動的「時效性」,各有其不同政治環境下的政策考量(蔡東杰,2021)民主是指儘可能接納多方意見,並充分進行討論後,藉以提高政策「品質」的做法。獨裁則強調政治範圍擴大,必須解決的問題跟著增多後,唯有集中決策權力,才可能提供足够的政策「數量」,以滿足人民的需求。總之,民主和獨裁其實各有真意,不需要對於獨裁抱有情緒,應該洗耳傾聽,理性對話,感性包容,才是合乎理、發乎情的相互對待之正道。

和平從來不只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歴史不僅一直在前進與演變中,根本不存在終點問題,因此,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其實並沒有「最好」,頂多只有「較好」的辦法;所以,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當成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偶而與現實脱節之麻煩自然也隨之而來。

何況,維持現況之所謂現狀其實隨在内外時空環境的不同也一直在變動之中。不容忽視的是,兩岸近年民主政治的發展都出現愈來愈被揠苗助長的現象,参與民主對菁英民主,誰才是真民主?選舉、媒體操控與權錢政治看來都在惡化之中;台灣的政黨惡鬥也好似注定吵翻天的不理性對峙。兩岸關係及其交流因此經常陷入切不斷、理還亂的悲情泥淖之中。

兩岸國族主義背後的情感結構有台灣悲情,也有中國悲情。台灣國族問題中的情感結構是從「亞細亞的孤兒」到「台灣人出頭天」;反觀中國國族問題的情感結構則是從「百年國恥」到「中國人站起來」。總結上述兩種悲情,台灣問題並不僅僅是大陸和台灣的關係問題,而是中國和西方列強的關係問題。在很多中國民族主義者看來,台灣問題是中國和西方列強關係的延續(汪宏倫,2012)。中共政權在對歐美日的外交或軍事場合中愈來愈強台灣問題是中國内政問題其來有自。

賴清德總統今年五月接受媒體專訪時,曾用大公司購併小公司比喻兩岸關係。他說:「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台灣是比較小的公司,中國要併購台灣就要提條件,不是台灣來提條件」。此話一出,立刻引發外界熱議。固然外界推測賴總統在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和平統一」之際說出這番話,是否因存在美方壓力,讓外界認為台灣可以接受統一?中共政權第一時間的反應當然充滿不信任的猜疑,後來轉向順手推舟,第廿屆四中全會後,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發出統一後台灣的「七個更好」,國台辦也聲稱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選擇。台灣朝野政壇的反應看來不很熱絡。

中共政權一直強調回到[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兩岸才能談「和平統一」的問題。問題是,「九二共識」怎麼界定?中共聲稱「九二共識」等同「一個中國原則」,「一個中國」就是「PRC」。至於台方強調的「一中各表」,陸方近年來對於兩岸關係議題,不管在兩岸互動,或是在國際場合,他們固然都掌握話語權,但不能陷台灣怎麼做都不是的困境。

真誠溝通與對話應為兩岸共識

過去中共政權對兩岸關係有所謂「三段論」說。2002年9月13日,中共在聯合國大會上公開表述「新三段論」,內容約略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如果中共願意回到當年的「新三段論」,姑且稱之為「一中新三段論」,台灣或可接受,兩岸關係也能再次找到對話的空間。因為,中共在「新三段論」沒有否認海峽兩岸尚未統一的事實,陸方對台方要求「對等」、「承認分治事實」,也算有正面回應。

儘管台灣與中國屈辱與苦難的内容不同,但基於共同的悲情經驗,兩岸更應學會寬容、傾聽及理解。如果歷史的命運帶給台灣與中國任何啟示與契機,它所開始的道路绝對不會僅止於「台灣人出頭天」或「中國人站起來」的目標而己。

以民間力量進行從下而上的和平建構工作,世界上早有成功範例。以色列的巴翁(Dan Baron)與巴勒斯坦的艾德萬(Sami Adwan)共同建立的「中東和平研究所」(PRIME ),或許尚未完全成功,但無論如何是值得借鏡的嘗試。兩岸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對話,而理解對方深層的情感,無疑是迎向新局的第一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