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非理性繁榮?從世代狂熱看台股結構性風險

李貴敏/現任律師

在這個資金湧動、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我們正目睹一場史上罕見的金融奇觀:台股加權指數衝破兩萬八大關,屢創新高,不但延續了強勁的漲勢,資金熱潮也以驚人的速度推動投資人加速進場。最新的數據更強烈證明了這股氣勢。根據證交所統計,截至今(2025)年九月底,集中市場總開戶數已達1,361萬3,013戶,再度創下歷史新高。值得關注的是,九月單月新增的4萬5,852戶中,三十歲以下族群就佔了近三分之二,共增加3萬704戶,年輕世代的熱情與行動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湧入資本市場,快速成為台股主力。然而,這股看似無窮無盡的熱潮,其根基之虛浮與其盛景之絢爛,正構成一種令人憂心的「非理性繁榮」。

許多人沉浸在指數帶來的財富幻覺中,將市場的狂飆歸功於臺灣經濟的強韌。但祗要稍加注意,就可看出這場高歌猛進背後的結構性扭曲與深層危機。當我們為台股的節節高升鼓掌時,千萬別忘了這面鏡子只映照出少數巨頭的光芒。台積電一檔權值股的漲跌,就足以牽動整個大盤神經,並輕鬆地將指數推向雲端,這便是我們今日面臨的「指數失衡」的困境。加權指數的華麗,早已與多數民眾的真實經濟體感、乃至於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現狀脫節。這種現象,正如日前媒體所披露,當大盤屢創歷史新高之際,櫃買指數(OTC)卻顯得黯淡無光,單月上櫃股超過六成呈現下跌,甚至有逾五百檔股票被壓抑在月線之下。不就是最直觀的證明?殊不知,臺灣的財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向極少數AI相關的科技巨頭集中,留給廣大傳產、服務業與中小型企業的,只有殘酷的競爭和日益緊縮的生存空間。

反觀那些對市場變動較敏感,而風險承受度也較低的六十歲以上族群,值此資金熱切湧入的同時,卻連續多月呈現淨減少的現象,而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不禁令人想起經濟學界對泡沫的經典警示:當市場的熱情蔓延到社會的極致,潛在買氣接近枯竭時,危機也就不遠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J. Shiller)在其鉅作《非理性繁榮》中,深刻闡述了這種由人性心理而非基本面推動的投機性泡沫。席勒認為,當投資者被價格上漲的資訊刺激,產生「從眾心理」,並對旁人發財的「羨慕」不斷擴大時,市場就會陷入一種「回饋環路」,價格脫離實際價值,自我強化地奔向崩潰。也就是說,現在感受到的是AI概念股的飆漲、是媒體對財富神話的連日吹捧,讓人誤以為投資等同於穩賺不賠,將近期的獲利歸功於個人判斷的精準,而非整體行情的狂熱。這種「貨幣幻覺」正在麻痺我們的風險意識。

這種「全民狂熱」在臺灣並非沒有先例。上世紀90年代那場從12682 點的高峰一瀉千里、在一年之內重挫八成以上的股市泡沫,其背後同樣是熱錢氾濫、散戶盲目投機的結果。今日,雖然我們號稱進入了「基本面掛帥」的法人時代,但當前「股熱薪冷」的奇特現象,已讓有識之士深感不安。媒體披露,台股在創新高時,全臺實施「無薪假」的企業與人數卻持續上升,專家更是警告,這種榮景若缺乏實質支撐,已可說是出現了「非理性繁榮的跡象」。

我們必須追問:這場高度依賴少數權值股、靠著資金的單一熱潮堆砌起來的繁榮,到底能持續多久?尤其,當我們的經濟舵手似乎只關注如何讓指數更漂亮、如何讓國際看到「台股奇蹟」時,是否也無形中默許或甚至助長了這種結構性的失衡?當外部變數,如未來美國對台關稅稅率未如預期,對臺灣傳產出口帶來的巨大衝擊、或國際資金因應聯準會政策轉向而快速撤離時,這脆弱的泡沫將面臨何種壓力?

當市場的狂熱情緒被點燃到極致,當年輕人被吸引進場,我們必須深刻體會,這一切的繁榮,會不會是崩塌前的最後一抹斜陽。我們不得不提醒初入股市、手握寶貴積蓄的年輕朋友:千萬別對指數的盲目崇拜;也請謹記羅伯特・席勒的警示。投入是為了實現夢想,而非為了一場不理性的盛宴買單。請回歸基本面,謹慎小心,審視風險,因為股市的崩盤從來都是快如閃電,容不得半點猶豫。千萬不要盲目從眾,也切勿讓自己成為這場非理性繁榮中,被坑殺的犧牲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