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十月的《東亞與太平洋經濟更新》指出,亞洲正陷入一場日益嚴峻的青年失業危機。報告分析,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青年失業率普遍高於整體平均。青年勞動力參與率下降,部分是因教育普及導致求職期拉長,但深層的原因則在經濟結構快速轉型,新興產業未能吸納足夠的勞動人口,而傳統產業又持續萎縮,使許多年輕人雖受過高等教育,卻難以找到與專業相符的工作。報告指出,這種「技能錯配」與「薪資停滯」的現象已普遍存在,若長期得不到改善,青年將被排除在經濟成長的果實之外,最終對制度與未來也都將失去信任。
台灣顯然無法倖免於這股浪潮。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佈的八月份統計,整體失業率為3.45%,但二十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卻高達12.08%,是全體失業率的三倍。數字背後,映照出青年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困境。在少子化加劇的今日台灣,如此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無疑是對國力長遠發展敲響的警鐘。為何這些原應是國家棟樑的年輕人,才剛踏出校門,就得面對如此荊棘滿途的現實?
主計總處指出,八月失業者中,多數是初次尋職者,或因對工作內容不滿而離職者,顯示青年在求職與職場適應上雙重受挫。而「工時不足就業者」達十二萬人,許多人雖名義上有工作,實際卻只能兼職、打工,月薪甚至低於基本生活所需。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便找到工作,也難逃低薪的桎梏。政府雖強調最低工資連年調漲,使初任人員的待遇略有改善,但對背負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的青年而言,這些微幅調整無異於杯水車薪。許多人下班後仍需兼差,並非為了追求「斜槓人生」,而是為了彌補收入不足。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整個世代的疲憊與無奈。努力了,卻依然無法跨越現實的牆。
這番景象,與世界銀行報告中所揭示的亞洲青年處境,何其相似。非典型就業人口增加、低度就業風險升高,再加上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都讓青年處於動盪不安之中。世界銀行警告,美國總統川普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使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首當其衝。這股關稅衝擊削弱了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的復甦力道,也讓原本就艱困的青年就業市場雪上加霜。
所謂「青年危機」,正是年輕世代在就業、居住與未來感上的全面失衡。努力不能換來穩定、學歷不能帶來希望,就連夢想都成為奢侈。焦慮與不安,原本屬於中年的情緒,如今卻提前壓在二十多歲的肩上。
面對這樣的現實,政府卻依舊故步自封,拿不出對策。雖然表面上推出「青年尋職津貼」、「安薪就業計畫」、「青年安居貸款」等方案,看似體貼,實則治標不治本。年輕人要的不是短暫的補助,而是能讓努力與回報相稱、能看見希望的環境。當他們環顧四周,看到的卻是房價遠高於薪資、產業升級停滯、機會日漸稀少,信念也隨之崩塌。未來變得模糊,連夢想都不知該寄託何方。
放眼亞洲,青年失業的共通現象早已清晰可見:教育與產業脫節、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社會流動受限。台灣無一倖免。政府若不從根本改革教育與產業結構,不改善勞動環境與薪資制度,不正視年輕世代的焦慮與無助,問題只會愈演愈烈。如今的年輕人,不再以激情談夢想,而是以沉默面對現實。他們不再等待政府解決問題,而是學會降低期待,而此正是社會信任崩解最深的徵兆。
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是時代的希望。當青年努力工作卻無法擁有穩定生活,當知識無法換得尊嚴與報酬,他們對未來的信念只會一點一滴消磨。若青年自己對未來不再懷抱希望,那國家的未來又該寄託於何處?一個讓青年看不見希望的國家,無論國內生產毛額(GDP)數字多麼亮眼,終究只是空洞繁華。真正的繁榮,不在於少數人登頂成功,而在於每一個願意努力的青年,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看見明天的光。政府若不痛定思痛、勇於改革,這股無力感終將吞噬國家的根基,屆時再悔,已為時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