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改選結果昨(18日)出爐,前立委鄭麗文以黑馬之姿勝出,成為新任黨主席。選後輿論聚焦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的落敗原因,媒體人羅友志點出郝在這場黨內選戰中的四大關鍵敗因,包括「錯估黨內年輕化的呼聲與情勢、過度自信、催化棄保效應、態度僵化」。
鄭麗文的政治經歷橫跨藍綠,從早年主張台獨到後續轉戰國民黨並喊出「我是中國人」,在此次選舉期間也多次喊出要在2026地方選舉勝過民進黨。
羅友志認為,郝龍斌的四大敗因分別是錯估黨內年輕化的呼聲與情勢、過度自信、催化棄保效應以及態度僵化。
羅友志指出,選前國民黨內改革派及意見領袖(KOL)有默契地營造「郝龍斌必勝」氛圍,試圖喚起黨員的執政焦慮感。然而,這反而激發了黨內「換年輕人試試看」的強烈共識。在經歷大選挫敗及「流量派民代」崛起後,「年輕戰力才是解藥」已成主流認知,但「老人派」卻選擇忽視這股改革潮流。
此外,羅友志認為,郝龍斌陣營過度自信,認定勝選在握,甚至未參加關鍵辯論,使黨員的焦慮感達到頂點。儘管當時民調尚未落後,但棄保的效應已在檯面下悄悄發酵。
羅友志指出,立委羅智強在選戰後期「躲去花蓮災區」的行動,意外成為催化棄保的關鍵轉折點。鄭麗文藉此順勢接收了「改革派」與「自主派」選票,聲勢迅速追平。此外,趙少康隨後拋出的「中國介入選舉」言論,更成為壓垮郝龍斌選情的最後一根稻草。
羅友志表示,郝龍斌陣營原本還有「認錯止血」的機會,但「老人派」完全未察覺危機,選擇堅持「死不認錯」。最終,這種態度導致支持者愛恨交織,讓郝龍斌在一個月內流失了15%的領先優勢,錯失了主席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