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戰火淬鍊下的重生:俄羅斯如何在制裁與孤立中再起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從潰敗邊緣到意外復甦

2025年10月8日,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俄羅斯與歐亞項目高級研究員達拉·卡特(Dara Kater)在《Foreign Affairs》發表《俄羅斯如何復蘇:克里姆林宮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了什麼》一文,深入剖析俄羅斯在戰爭壓力下對國家體制、經濟結構與社會動員模式的全面調整。本文以其論述為基礎,結合多方公開資料,探討俄羅斯在制裁與孤立中實現逆勢重生的路徑,並解析其背後的結構性動力與潛在風險。

烏克蘭戰爭原本被視為俄羅斯體制崩潰的起點,戰局卻意外地迎來逆轉。從初期的戰場失誤與經濟重創,到逐步恢復工業生產與社會秩序,俄羅斯展現的「韌性復甦」為我們觀察強權體制在危機中的自我修復提供了現實樣本。

戰爭震撼:體制缺陷的全面暴露

戰爭初期,俄羅斯不僅遭遇軍事挫敗,更面臨國家動員與行政體系的系統性失靈。

軍隊後勤與指揮體系首當其衝。裝備老化、供應鏈斷裂、部隊協調失靈的困境,揭開了俄軍「現代化外觀」下的真實缺陷。長期和平環境中形成的官僚惰性,進一步侵蝕了軍隊的實際效能。

經濟體系同樣遭受重創。制裁切斷了俄羅斯與西方資本及高科技產品的聯繫,數十萬家企業陷入停擺。統計顯示,自2014年至戰事爆發後,約有140萬家中小企業消失,佔全國總數近四成。這場企業倒閉潮不僅衝擊就業市場,更幾乎凍結了創新生態。

與此同時,能源與金融制裁的效應迅速擴散。歐洲對俄油出口的限制與折價銷售要求,使俄羅斯每日損失高達數千萬美元。短期內國內生產總值下滑超過1%,通脹攀升、盧布劇烈波動,民生壓力急劇增大。這場全面危機迫使克里姆林宮意識到:唯有徹底重組制度與產業結構,才能避免國家在長期戰爭中被拖垮。

體制重組:從混亂到集中

面臨崩潰邊緣,克里姆林宮啓動了自蘇聯解體以來最大規模的體制重塑。

其中關鍵舉措在於深化「軍民融合」。自2023年起,政府強制整合科研機構、高校與工業部門,構建跨領域軍工研發網絡。在電子、無人機、導引系統等關鍵領域,研發週期被大幅壓縮。雖然學術自由受到壓制,但生產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與此相應,中央與地方的權責關係被重新界定。地方政府被賦予特定軍工任務並直接向聯邦報告,徹底改變了以往層層上報導致的行政遲滯。動員體系也從「命令式」轉向「責任導向」,行政效能明顯提升。

經濟政策也全面轉向戰略產業。能源、金屬、電子與農業被確立為「戰時支柱」,通過國有銀行貸款與稅收優惠,將資金集中導入軍工產業鏈。這種結構性調整雖然加劇了民生領域的資源短缺,卻成功穩固了戰時生產基礎。在高度集中的指揮體系下,俄羅斯重新啓動了「動員型國家」模式,將權力、資源與社會能量全面整合於戰爭目標之中。

復甦推力:韌性經濟與制度學習

俄羅斯的復甦不僅依靠資源稟賦,更展現出壓力驅動下的制度學習能力。

能源優勢的極致運用成為關鍵支撐。俄羅斯憑借其在全球油氣市場的重要比重,通過折價出口與「影子貿易」維持著財政命脈。同時,克里姆林宮推動盧布結算能源貿易,加速「去美元化」進程,部分抵消了金融制裁的壓力。

決策體系也展現出驚人的適應速度。戰爭迫使官僚體系精簡程序、強化信息流通,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壓縮型治理模式」。政策雖然由少數核心圈決策,但執行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社會動員同樣被納入精細化的政治管理。官方宣傳以「保衛祖國」為核心敘事,成功鞏固民眾支持,為政權注入了新的合法性。儘管言論空間持續收緊,社會穩定性卻逆勢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孤立客觀上推動了俄羅斯強化「東向依賴」。中國、印度與伊朗在能源、糧食與科技領域提供的替代市場與技術合作,形成了獨特的「制裁下的替代經濟圈」,有效緩解了西方封鎖的衝擊。

重生代價:軍事凱恩斯陷阱與結構風險

儘管俄羅斯展現出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但其復甦本質仍屬「戰爭經濟式繁榮」。這種成長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軍事凱恩斯陷阱」。

政府通過龐大的軍事支出與軍工投資刺激內需與就業,短期內雖然改善了地方經濟與社會穩定,但成長動能完全依賴戰爭需求,而非內生創新。一旦軍事需求萎縮或外部衝突緩和,整個體系的支撐力將迅速瓦解,可能引發財政赤字與通脹壓力同時爆發的惡性循環。

民用產業的持續萎縮同樣不容忽視。中小企業凋零、教育與醫療經費縮減,正逐步侵蝕社會創新根基。若戰後無法實現軍工產能的順利轉化,俄羅斯恐將陷入長期的結構性停滯。

權力過度集中也埋下了制度性隱患。高度集權雖然在危機時期展現效率,但一旦決策失誤或出現內部裂痕,整個體系將面臨系統性風險。這種治理模式短期有效,長期卻會削弱政策彈性與民間活力。

更根本的是,俄羅斯的經濟穩定仍然繫於能源價格與非西方夥伴合作等外部條件。若這些變量發生逆轉,克里姆林宮精心構建的戰時體制將承受難以估量的壓力。

啓示與展望:效率與自由的抉擇

俄羅斯的經驗揭示,在極端環境下,權力集中與資源導向的體制確實能夠在短期內穩定經濟、維持政權運轉,但其代價是個人自由的犧牲與創新活力的衰減。這實質上是一種「以秩序換取活力」的戰略選擇。

對中國而言,俄羅斯的模式提供了一面鏡鑒:危機時期依靠權力集中固然能夠維持發展動能,但若長期忽視制度彈性與市場多元,最終可能陷入發展困境。對台灣而言,俄羅斯的經驗提醒我們,真正的國家安全不僅建立在軍事防禦之上,更植根於開放社會所孕育的經濟活力與制度韌性。

結語:從毀滅到再造的深層啓示

俄羅斯的「重生」並非奇蹟,而是絕境下的體制自救。戰爭無情揭露其內在缺陷,同時也激發出超乎預期的修復能力。克里姆林宮在極端條件下展現出強權體制的驚人適應力,然而這種以戰爭為代價的復甦,難以轉化為和平時期的永續繁榮。

最終,俄羅斯或許能夠在戰火中求得生存,卻未必能在和平中贏得成功。這場由硝煙催生的重生,如同一面深邃的鏡子,映照出權力、制度與國家韌性之間那道既危險又微妙的界線。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