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一場由白宮發起的關稅風暴,正讓亞洲第四大經濟體陷入前所未有的貿易焦慮之中。
2025年7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社交媒體上宣佈與韓國達成「全面完整」的貿易協議。根據協議,美國對韓國的關稅將從原先威脅的25%降至15%,而韓國則需向美國提供3500億美元的投資,並購買10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
這場談判在川普設定的8月1日截止日期前匆匆達成,避免了可能高達25%的關稅衝擊。然而,這份協議只是韓國在川普貿易政策下掙扎求存的縮影。
川普貿易政策的戰略轉向
2025年4月2日,川普以「外國不公平貿易行為造成國家緊急狀態」為由,宣佈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全面關稅措施。這一被稱為「對等關稅」的政策,包括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最低基礎關稅」,同時針對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實施更高的對等稅率。
川普政府的貿易策略核心是「美國優先」。與傳統貿易談判注重市場開放和關稅減讓不同,川普政府更傾向於通過威脅徵收高額關稅,來迫使貿易夥伴進行巨額投資承諾。日本被迫設立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基金,歐盟也宣佈其企業準備在美國投資至少6000億美元。
對韓國而言,這一轉變帶來了嚴峻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韓國在30個主要國家中經濟增長預期下調幅度排名第四,僅次於伊朗、墨西哥和泰國。
美韓貿易協議的關鍵內容
根據美韓達成的貿易協議,美國將對韓國徵收15%的關稅,同時韓國對美國全面開放貿易。汽車關稅是談判中最具爭議的部分之一,韓國總統辦公室政策室室長金容範坦言,這是「令人遺憾的部分」,但如果不接受這一條件,整個談判框架可能動搖。
作為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承諾向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其中1500億美元將作為韓美造船合作專用資金。其餘資金將用於幫助韓國企業在造船、半導體、電池、生物、能源等優勢產業領域進軍美國市場。
韓國總統李在明表示,協議消除了韓國出口環境的不確定性。然而,市場情緒並未得到明顯提振,在協議公佈後,韓國綜合指數開盤上漲但收盤下跌0.28%。
關稅政策對韓國出口的實際衝擊
韓國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約40%以上,其中美國市場佔據其總出口的15%以上。美國的關稅政策已對韓國經濟造成實質壓力。
2025年第一季度,韓國實際GDP環比下降0.246%,韓國政府的經濟智庫韓國發展研究院大幅下調今年韓國經濟成長預期,從1.6%下調至0.8%。根據韓國貿易協會數據,受美國關稅影響,7至12月期間,汽車和鋼鐵行業的出口可能分別下降7.1%和7.2%。
2025年8月,韓國對美國的出貨量同比下降了12%。儘管當月韓國貿易順差增至65.1億美元,超過市場預期,但出口成長僅為1.3%,是連續第三個月成長但也是最緩慢的增速。
韓國企業的多元化應對策略
面對關稅壓力,韓國企業正在採取多種策略應對。最明顯的趨勢是加大對美國本土的投資,以規避高額關稅。現代汽車集團於2025年3月宣佈追加210億美元對美投資計劃,成為美國新政府就任後首個宣佈大規模投資的韓國企業。
半導體產業也不例外,三星電子正在得克薩斯州泰勒建設代工工廠,SK海力士則計劃在印第安納州西拉斐特建立半導體封裝生產基地。鋼鐵製造商浦項制鐵也在考慮在當地進行投資,以穩定地向現代汽車工廠及美國客戶供應鋼材。
韓國企業還積極尋求市場多元化。韓國總統李在明在6月初勝選後表示,韓國對美出口依賴度過高,因此只要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韓國應推動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大韓商工會議所舉辦的國際貿易委員會會議上,企業代表建議減輕戰略性產業的關稅負擔。
長期影響與未來挑戰
美國的關稅政策不僅對韓國短期經濟表現產生影響,更可能帶來深遠的結構性變化。專家警告稱,如果關稅長期存在,韓國可能被迫在福利縮減與技術投資之間作出艱難抉擇。
更根本的是,美國的單邊主義貿易政策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新配置。有分析認為,隨著美國繼續推進產品層面的關稅,韓國汽車、半導體等主要出口商品對美出口可能持續下滑,相關企業經營壓力將進一步上升。
美韓貿易協議雖然暫時緩解了關稅危機,但並未解決所有問題。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研究員金惠允表示:「美國越來越多地要求韓國配合其遏制中國大陸的戰略以及其他社會經濟政策」。
貿易戰場上的硝煙不會很快散去。隨著川普政府可能進一步擴大關稅範圍,韓國經濟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韓國企業對美國市場的依戀與焦慮,從現代汽車喬治亞州電池工廠施工現場的簽證問題,到三星電子泰勒市晶片工廠的建設延期,無不顯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