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出口管制名單已成經濟戰新戰場,北京透過精密法律工具鎖定參與台灣軍售的美國企業。
中國大陸商務部於2025年9月25日發布公告,將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和全球維度公司等三家美國國防相關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這是大陸今年內第三波針對美國國防企業的制裁措施,顯示北京在美中科技對抗中採取更加積極的法律反制手段。
根據公告,即日起禁止向這些公司出口兩用物項,正在進行的相關出口活動必須立即停止。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出口經營者才能向商務部提出申請。這項措施被視為北京對美國近期一系列對台軍售行動的直接回應。
三波制裁浪潮,美國國防企業成為主要目標
2025年初以來,中國大陸已分三批將大量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1月的行動規模最大,商務部將28家美國國防與科技企業列入名單。這名單讀起來像是美國國防工業的名人錄,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導彈與防務公司、波音防務、空間與安全集團等主要武器製造商。
4月,商務部再次出手,將16家美國實體加入管制名單。這次目標擴大到包括高點航空技術公司、內華達山脈公司等航空航天與技術企業。9月的最新行動雖然目標數量較少,但針對性更強,三家企業均與美國軍事造船和國防服務有密切關聯。
這些措施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和《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等法律法規。商務部明確表示,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每一次宣布制裁,商務部發言人都會強調中國大陸一如既往歡迎世界各地企業投資,並致力為守法外資企業提供穩定、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法律工具與戰略考量,北京精心選擇反制對象
分析這些被制裁企業的背景,可以發現中國大陸的選擇具有明顯戰略針對性。9月制裁的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是美國最大的軍用造船企業,也是唯一承建美國航空母艦的私營船廠。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和全球維度公司則都是提供國防相關服務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商務部在實施出口管制的同時,還動用了「不可靠實體清單」這一工具。在最近的聲明中,商務部發言人指出,薩羅尼克科技公司、愛爾康公司、國際海洋工程公司等三家公司因「不顧中方強烈反對,與台開展所謂軍事技術合作」而被列入該清單。
發言人強調:「美國對台灣地區的軍售直接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這種表態顯示,北京正通過精準打擊與台灣有軍事合作的美國企業,向華盛頓傳遞明確信號。
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大陸政府過去對這類行動較為謹慎,但現在更願意採取措施。一位觀察家指出:「我們看到的是,在一次列名中增加的實體的範圍和數量在不斷擴大。」儘管這些措施對多數被制裁企業影響有限,因為它們在中國的業務本來就不多,但象徵意義和潛在長期影響不容忽視。
美中經濟對抗加劇,貿易戰陰影下的雙邊關係
中國大陸的制裁行動發生在美中經濟緊張關係持續升溫的背景下。2025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在國會演講中誓言實施「對等關稅」,稱「無論他們對我們徵收什麼關稅,我們也會對他們徵收關稅。這就是互惠,來來回回」。
作為回應,中國大陸已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反對美國的額外關稅。中國大陸外交部在社交媒體上明確表態:「恐嚇嚇不到我們。霸凌對我們不起作用。如果美國想要戰爭,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戰爭,我們都準備戰鬥到底。」
這種強硬言辭與實際行動相結合,顯示雙邊關係進入新的對抗階段。隨著川普政府考慮對中國大陸實施更多貿易限制,北京似乎已做好長期經濟對抗的準備。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事情的節奏正在加快。這方面的交鋒會越來越多。」中國大陸不僅對美國公司實施制裁,還宣布對美國計算機芯片公司英偉達展開調查,禁止向美國出口稀有礦產,並對個別公司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打擊。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經濟安全新範式
中國大陸對美國國防企業的制裁反映了全球經濟安全範式的根本轉變。各國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經濟手段達到地緣政治目的,將貿易與國家安全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這種轉變不僅影響直接涉及的企業,還可能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隨著美國及其盟友限制中國大陸獲取先進技術,中國大陸也通過自己的管制措施進行反擊,全球科技生態系統可能面臨進一步分裂的風險。
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在2025年3月的最新行動中,將80個中國大陸實體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它們獲取美國技術。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拉特尼克表示:「在川普總統的強有力領導下,商務部正在採取果斷行動保護美國。我們不會允許對手利用美國技術來增強自身軍力並威脅美國人的生命。」
這種以國家安全為導向的貿易政策正在形成一種雙向管制的模式,使得企業在越來越複雜的監管環境中運營。對於跨國公司而言,這意味著需要更加謹慎地評估其供應鏈風險和地緣政治暴露。
隨著2025年進入最後一季,多數分析認為美中科技對抗不會緩和。中國大陸在「兩會」期間明確表示將對損害其核心利益的行為採取堅決反制措施。美國企業若參與對台軍售,將面臨被排除在大陸市場之外的風險。
出口管制名單已成為經濟戰的新戰場,北京透過精密法律工具鎖定參與台灣軍售的美國企業。隨著美國可能進一步收緊對華技術出口,這場由科技主導的地緣政治博弈正在重新繪製全球供應鏈與權力平衡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