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亞洲Z世代怒吼:動搖體制的年輕力量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 年 9 月,印尼與尼泊爾相繼爆發大規模 Z 世代暴動。印尼青年因對政府勞動政策、薪資低迷及貪腐問題不滿而走上街頭,要求改善就業條件與保障勞工權益;尼泊爾青年則因長期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以及對政治菁英失望,選擇以街頭抗爭表達憤怒。

這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暴動,成為亞洲各界關注青年怒吼的導火線,也構成本文探討的動機。這些事件提醒人們,青年抗爭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經濟與政治多重壓力下的必然反應。

「青年」的範圍在不同地方定義並不一致。聯合國將 15 至 24 歲界定為青年,台灣《青年基本法》草案則把 18 至 35 歲納入,大陸共青團則是 14 至 28 歲,日本有時甚至算到 34 歲。換句話說,「青年」是一個彈性概念,依據不同政策與文化背景有所差異。

經濟困境下的世代焦慮

印尼與尼泊爾的暴動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經濟困境累積的結果。印尼青年普遍面臨低薪、勞動市場不穩定及臨時契約居多的問題,無法形成穩定生活規劃。

尼泊爾青年則依賴海外移工匯款,國內就業機會有限,許多人因缺乏正規工作而陷入經濟困境。根據統計,印尼 15 至 24 歲青年失業率超過 17%,尼泊爾青年占總人口約 30%,卻面臨結構性失業。

這種焦慮在整個亞洲地區普遍存在。高學歷已不再保證穩定工作,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一度突破兩成,南韓則陷入「就業寒冬」。通膨壓力進一步侵蝕購買力,使年輕人感到自己被排除在中產階級之外。

在這種情況下,抗爭成為青年表達不滿、爭取改變的方式,也顯示出他們對現行制度的不耐與挑戰。

數位原生世代的抗爭模式

Z 世代最大的特色,是他們的數位原生身份。這使他們能迅速掌握社群媒體工具,將抗爭訊息快速傳播至群眾與國際社會。

印尼與尼泊爾的青年示威廣泛利用短影音、迷因與即時通訊動員群眾,形成高度彈性與難以預測的行動模式。網路上的動員速度與廣度,使傳統媒體往往無法即時反應,也迫使政府必須面對信息透明化的壓力。

這種網路動員方式,在香港「反送中」、緬甸反軍政府抗爭以及泰國學生挑戰王室權威中同樣得到體現。社群媒體不僅放大行動影響力,也讓國際媒體與全球輿論即時介入,將地方議題推向世界舞台。

此外,數位抗爭降低了參與門檻,青年無需龐大組織就能快速集結,並以創意方式表達政治訴求,使抗爭更具多樣性與彈性。

政治壓迫與自由追求

在多數亞洲國家,青年抗爭面臨政權強硬回應。尼泊爾警方對青年示威的鎮壓引發國際關注,印尼政府則動用安全部隊試圖壓制街頭抗議。

大陸、緬甸以及香港的案例亦顯示,威權體制對青年行動充滿敵意。然而,鎮壓並未完全阻止反抗,反而加深青年「爭取未來」的決心。青年行動者在逆境中形成更緊密的網路社群,增強凝聚力與策略性。

在民主制度下,青年則透過投票與社會運動施加影響。南韓 2022 年大選中,青年選票成為關鍵力量,對政策方向產生直接影響。台灣年輕世代對社會議題的強烈立場,也逐步塑造政策討論焦點,顯示制度仍有回應空間。

台灣案例的警示

台灣近年政治場域顯示青年反撲的力量。民進黨政府在大罷免案中遭遇挫折,反映出年輕世代對執政當局的質疑。

許多年輕人對政府試圖改變歷史敘事,以及任由官員、民代、網軍、網紅以抹黑、造謠等手段攻擊在野陣營的不滿,最終轉化為集體行動。這顯示,政治透明度與公信力不足時,青年群體會迅速行動,對社會正義提出要求。

這種現象與印尼、尼泊爾的情況互為呼應。不同的是,台灣仍具民主制度,青年可以透過選票及制度內渠道發聲;其他威權體制下,青年往往只能以街頭抗爭求得關注。

這些案例提醒:青年反抗不是外部操弄,而是社會結構矛盾的自然爆發。

世代價值與文化衝突

Z 世代的價值觀與上一代存在明顯斷層。他們更關心性別平等、環境保護、多元文化與社會正義,但這些理念往往挑戰傳統。

印度青年呼籲廢除限制女性的習俗;泰國學生挑戰王室神聖化;南韓青年對財閥結構與性別不平等表達不滿。他們對社會不公提出質疑,並試圖改變長期存在的權力結構。

這些文化與價值的衝突,使抗爭不僅限於家庭或校園,也直接影響社會制度與政治格局。當年輕世代發現自身價值觀無法被體制吸納,抗爭便成為必然。這不只是文化爭奪,更是未來社會走向的試煉。

國際視野下的連結

印尼與尼泊爾的 Z 世代抗爭,迅速在網路上與其他地區青年形成呼應。他們觀察並學習全球運動,如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或歐洲氣候罷課,尋找新的抗爭語言。

跨國串聯與模仿,使本地困境成為全球對話的一部分,也增強青年行動的信心。國際社會的聲援與媒體報導,亦為亞洲青年運動提供一定保護。

此外,這種「全球放大效應」增強抗爭能量,使青年更有勇氣挑戰既有權力結構,並促使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正視青年意見。

從印尼、尼泊爾到緬甸、香港,再到台灣,Z 世代的抗爭正以多種形式展開。他們在經濟困境、政治壓迫與文化衝突中成長,不願再接受不公不義的制度安排。

這些青年用街頭行動、社群動員與選票集體顯示對未來的主張。台灣的大罷免案顯示,即使在民主制度下,若執政當局忽視年輕世代對歷史與公平的要求,反撲必然到來。Z 世代的抗爭不是一時激情,而是深層結構矛盾的結果。

未來的亞洲,將在這股青年力量推動下,迎來更深刻的政治變革與社會重組。這也提醒政府與社會各界,唯有傾聽、理解並回應青年需求,才能建立長久穩定的社會秩序。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