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 年 9 月 3 日,中國大陸舉行建國 80 週年暨對日戰勝紀念閱兵。這場閱兵不只是單純的軍事展示,而是一場涉及歷史敘事、國際外交與國際秩序重塑的政治儀式。大陸透過邀請多國領導人出席、展示新型武器與強化戰後國際秩序的敘述,向國際社會傳達其戰略意圖。這場閱兵所揭示的,正是當前國際體系中兩大趨勢:集團衝突加劇與世界格局多元化。
閱兵的外交與軍事意涵
此次閱兵邀請了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北韓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Un)在內的約二十六個國家領袖出席,顯示大陸透過外交舞台凸顯其國際影響力。這些與會國多為與西方存在摩擦或追求戰略自主的國家,象徵大陸企圖鞏固「非西方陣營」的國際認同。閱兵不僅是一場軍事大秀,更是展示地緣政治網絡的場合。
軍事層面上,閱兵展出多款新式裝備,包括高超音速武器、無人戰系統與航太與網絡作戰能力,顯示大陸對未來多領域作戰的重視。這種展示不單是向國內民眾強調「強軍夢」的實現,也是在對外釋放訊號:大陸正快速提升能與主要強權抗衡的軍事能力。
同時,閱兵融入了強烈的歷史敘事元素。大陸將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緊密連結,凸顯其在二戰勝利中的角色,進一步強化自身在戰後國際秩序中的合法性。透過這種「記憶戰爭」,大陸試圖鞏固國際輿論對其歷史地位的認可,並將其作為處理當前爭議領土問題的重要依據。
國際秩序的集團化趨勢
大陸閱兵所展現的外交安排,折射出當前國際格局中集團化對抗的加劇。隨著美中競爭升溫,大陸積極拉攏俄羅斯、北韓以及中亞和東南亞部分國家,透過共同反對「西方霸權」的語言形成合作氛圍。這種跨國合作更多建立在政治與戰略的互補,而非制度性的深度整合。
相對而言,西方國家對此次閱兵抱持批判態度,認為大陸軍事現代化帶來威脅,並質疑其透過歷史敘事來鞏固合法性的動機。這種對立使得國際社會更呈現出「相互不信任」的結構。軍備展示與外交姿態交互作用,使得集團對抗呈現逐步固化的態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合作的難度不斷上升。即便在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遷與公共衛生領域,集團對立的陰影仍可能削弱跨國治理的成效。閱兵所傳遞的訊息,凸顯這種對抗正逐步擴展到安全、經濟與文化敘事等層面。
世界格局的多元化
與冷戰時期的二元對抗不同,當前國際秩序呈現更為複雜的多元格局。中等強權與發展中國家紛紛要求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大話語權。此次閱兵中,多數受邀出席的國家正是這類尋求「戰略自主」的國家,顯示大陸正積極經營「多邊合作」的網絡,以突破西方主導的國際規則。
此外,歷史敘事的多元化也正加速展開。不同文明與文化圈各自強調自身對戰後秩序的貢獻與合法性,使得「記憶戰爭」成為全球競爭的重要場域。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詮釋之爭,也反映了各國對當前國際法與制度架構不同的理解與訴求。
這種多元化雖提升了非西方國家的能見度,但同時也帶來新的矛盾。缺乏統一的規則與共識,使得多極格局下的合作成本升高。如何在多元化與合作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國際秩序的重要課題。
歷史合法性與軍事現代化
大陸透過閱兵反覆強調《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等二戰後文件,意在凸顯其在戰後安排中的合法地位,並藉此強化對臺灣與相關爭議領土的主張。歷史不僅被視為過去的記憶,更被大陸作為未來行動的法理依據。
另一方面,閱兵所展現的軍事現代化,也清楚顯示大陸在傳統與新興領域同步推進。從無人作戰平台到高超音速武器,從航太能力到資訊戰工具,皆顯示大陸正將戰略均勢的重點擴展到科技與資訊層面。未來國際秩序的競爭不再只依賴核武與大型武器,而是更依靠科技優勢與敘事掌控力。
這種歷史與軍事並重的戰略,凸顯大陸正從「硬實力」與「敘事權」雙軌出發,試圖在國際舞台上確立領導地位。
區域安全與臺灣挑戰
對於東南亞、中亞與南亞的國家而言,參與此次閱兵雖可能帶來經濟與外交利益,但也會加深與美國及西方盟友之間的張力。這些國家在經濟合作、安全承諾與價值觀之間必須取得微妙平衡。多數國家傾向保持彈性,以避免被捲入大國對抗。
對臺灣而言,大陸透過閱兵強調的戰後歷史文件與合法性敘述,顯示出新的壓力。這種敘事若在國際社會獲得部分共鳴,將使臺灣在外交與法理辯護上更具挑戰。同時,隨著大陸無人系統與高超音速武器等技術的成熟,臺灣在軍事安全上的壓力也將持續升高。
因此,臺灣不僅需要加強自身防衛能力,維持戰略威懾,也需在國際輿論戰與歷史敘事上積極應對,避免被邊緣化。
和平路徑的必要性
然而,若只從對抗思維來看待國際與兩岸局勢,將使臺灣陷入戰略窘境。若過度依賴美國的單邊支持,甚至將自身所有安全選項綁在單一大國身上,不僅可能自絕退路,更容易淪為大國博弈中的棋子。臺灣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同時,必須警惕「意識形態綁架」帶來的限制。
更可行的方向是積極開啟兩岸對話與溝通渠道,尋求降低誤判與衝突的可能性。政治協商或許存在高度難度,但民間交流卻是可以持續推進的實際管道。從經貿、文化、教育到社會層面的往來,皆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弭敵意,為未來的和平奠定基礎。
追求和平不代表放棄防衛,而是避免僅僅依靠軍事對峙來處理矛盾。當臺灣在強化自衛基礎的同時,也努力營造和平的環境與話語權,方能在多極化格局中保持更多主動性,並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正面形象。
中國大陸建國 80 週年閱兵是一場軍事、外交與歷史敘事的多重展示。它顯示出集團衝突加劇與世界格局多元化的兩大趨勢,也凸顯大陸正同時運用軍事現代化與歷史合法性敘述來提升國際影響力。
對臺灣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契機。挑戰在於面對大陸日益強化的法理與軍事壓力;契機則在於透過深化國際合作、強化敘事能力與堅實防衛,尋找在多元化格局中維持自主與能見度的方式。唯有兼顧和平交流與安全防衛,臺灣才能在大國競爭與國際秩序轉變的漩渦中,為自己創造更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