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戴肇洋
自從政府坦承:美國公布的20%關稅是「暫時」稅率,必須「疊加」該項產品既有稅率為「實質」稅率之後,雖最近於立法院會報告最新談判進度時再度重申將會持續對美談判,爭取更合理的稅率;但並未針對關稅疑慮提出說明,而是以簽署「機密」協議為理由,始終三緘其口避談對美關稅談判內容,讓產業各界陷入前所未有之焦慮。
亦即在此之前政府並未說明實質稅率真相,造成社會各界譁然,加上個別產業對美市場依賴程度不同,其所受到的關稅衝擊相異,使得迄今關稅疑慮持續延燒。也就是說,此一期間政府在處理關稅上,似乎選擇避重就輕態度,此乃是社會各界認為「黑箱」談判之關鍵。
美國關稅政策旨在落實「復興製造」
無庸置疑,川普在處理關稅政策上,並非秉持彼此長期合作所建立的互信制度,而是以追求美國「利益優先」為原則,逕自撕毀自由貿易精神,同時依據美國單邊主張,採取高額對等關稅作為貿易談判籌碼,迫使對手必須「服從」美國大幅讓步開放市場,在減少貿易逆差的同時,更進一步將企業生產基地移轉至美國,藉此落實其「復興製造」憧憬。
由於受到歷史因素糾葛,台灣除了在軍事安全上面對中國大陸壓力,必須獲致美國協助之外,在國際經濟上則是受到政治糾葛不易簽署貿易協議,更加需要依賴美國支持。若從近年以來台美貿易往來數據加以觀察,例如:對美出口貿易占整體的比重從2017年的17%成長至2024年的23%、對美出口貿易順差從167億美元增加至753億美元,可以發現雙方維持頗緊密的關係。
台灣產業正面對前所未有之威脅
在台美存在頗緊密的關係下,卻又讓台灣無法倖免於川普恣意妄為政策。此一期間,美國除了蠻橫收割台灣歷經心血所打造的高端科技產業,同時要求台灣投資美國之外,根本無視台灣傳統產業生存,不但對台灣產品加徵超過日本、韓國高額關稅,而且未來要求台灣開放美國農漁產品進口,讓台灣產業陷入出口減緩、消費走弱,加上氣候變遷、減碳淨零等前所未有之威脅。
儘管政府已經特別編列預算對受到美國關稅衝擊的傳統產業出口廠商,提供低利融資、補助措施,協助產業鏈結AI、5G,避免產業衰退、崩壞,造成失業人口、衝擊社會安定。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在此同時能夠擺脫「一中」意識型
態糾葛,藉此重塑已陷入僵局的兩岸關係,或許可以從中國大陸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找出突破困境之路。
兩岸關係已經走到十字路口
也就是說,過去九年以來政府希望降低對中國大陸之依賴,選擇「南向」避免「西進」政策。儘管此一期間兩岸貿易往來較前轉緩,卻又因兩岸關係僵局而無法協助台灣產業接軌「2025中國製造」計畫所崛起領先全球的新興產業市場機會,甚至藉此延伸其他國家市場布局,以彌補不易洽簽自由貿易協議之限制,殊為可惜。
很顯然地,兩岸關係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此刻是兩岸關係重組、重構、重新整合的歷史機會。雖兩岸貿易結構隨著中國大陸推動產業高端轉型開始變化,但卻又同時可以促進兩岸部分產業領域加強合作,共同因應美國高額關稅衝擊。畢竟,台灣在製造領域上仍存在著許多優勢,部分高端科技零件是中國大陸智慧製造、物聯網、AI等產業不可或缺之一環,迄今並未融入兩岸產業合作架構。亦即現在是兩岸利用關稅危機,藉此重塑兩岸產業合作的最佳機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