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關稅聚焦科技發展    莫忘傳產困境

美國關稅談判聚焦科技業,但是也莫忘傳產困境。圖/中央社
美國關稅談判聚焦科技業,但是也莫忘傳產困境。圖/中央社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自從美國公布對台對等關稅排除涉及美國《貿易擴張法案》232條款國安敏感項目之外的稅率為20%+ N之後,迄今餘波盪漾。雖政府宣稱是「暫時」的稅率,將會持續對美交涉,但在此之前英國『經濟學人』期刊以「川普的真正威脅是行業特定關稅」為議題指出,川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採取最嚴苛的標的,並非針對某一國家產品,而是針對與「國安敏感」相關的特定產品。

由於台灣產業專長項目包括半導體、伺服器、鋼鋁、藥品等產品,這些與國安敏感相關的特定項目,皆為資訊通信領域關鍵設備與重要產品,不但涉及AI軍事應用與能源基礎建設命脈,而且具有經濟價值或關聯影響,更是川普政府在茲念茲希望透過高額關稅戰略,脅迫與其貿易順差國家前往美國投資設廠,以達到復興「美國製造」的憧憬。

輸美國安產品占比世界第一

在此前提之下,台灣首當其衝,不但對美出口屬於「國安敏感」產品占比世界第一,而且逐年成長。2018年美中兩國爆發貿易爭端之後,上述國安敏感相關項目,尤其是半導體與高科技類別的產品大幅成長,導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從2017年的167億美元,隨著美中貿易對抗升溫增加至2024年的739億美元,其成長幅度為美國貿易伙伴的鰲頭,進而晉級為美國貿易逆差國家之第六,未來受到國安關稅衝擊,恐將超過對等關稅威脅。

若從經濟利益戰略的立場來說,台灣對美關稅聚焦核心,並非對美出口占比不及三成,以傳統產業例如車輛零組件、工具機等產業關稅稅率的高低,而是對美出口占比超過七成,以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伺服器等涉及《232條款》產業關稅稅率之多寡,避免受到川普政府認定為威脅美國之國安,進而透過行政裁量加徵高額懲罰關稅。

就社會安全思維的角度而言,在對美關稅談判聚焦科技產業之同時,卻又無法忽略對美出口占比不及三成、就業僱用占比超過七成,以傳統產業為主廠商之經營困境。亦即面對國際競爭環境之下,相對比值是市場勝負的關鍵,如果暫時關稅稅率偏高加計匯率升值,勢必直接對近年景氣逐漸走緩、價格競爭頗敏感的傳統產業廠商造成「雙重」衝擊,導致許多業者無奈被迫放無薪假,甚至選擇暫時歇業。

台灣面對前所未有嚴苛挑戰

很顯然地,川普政府以美國優先採取的關稅政策,已經從單一性的「利益談判」,轉向為系統性之「產業安全」,讓台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與其期待美國對我調降「暫時」關稅,或是赦免「232條款」,不如探索台灣在「國際經濟價值鏈」中所存在的地位,以及掌握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所扮演之角色,找出突破路徑。

另一方面,則是在聚焦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加需要協助傳統產業進行升級轉型希望工程,擺脫經營困境。亦即隨著外在環境急劇變化,造成傳統產業逐步喪失競爭優勢,政府除了透過補助救濟弱勢勞工,維持基本生計之外,應該針對受到關稅衝擊廠商提供低利融資、優惠租稅、科專計畫等政策工具,協助鏈結AI、 5G,同時落實自動化、ESG等,避免產業衰退、崩壞,造成失業人口增加、衝擊社會安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