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注的川習會、韓國APEC甫落幕,對於台灣往後步向的戰略方向,前外交部長、國策研究院董事長田弘茂今天(3日)直言,無論是聯合國、東協或APEC等「形式化的多邊會議,體系都難以解決區域內部重大問題」,其政策效能有限,「台灣未來若要提升影響力,應把重心放在雙邊直接對話與實質合作,而非寄望象徵性平台的曝光」。
國策研究院上午舉行「『地緣政治新局勢』座談會:從川習會面、東協峰會到慶州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第二場次聚焦APEC後的各方局勢,包括田弘茂、國策院副院長郭育仁、成功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常青、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學系副教授王文岳、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參與,深入探討台灣未來在印太新局扮演的戰略角色。

國際局勢變動大 台灣抓緊雙邊對話尋求自主
田弘茂開宗明義指出,未來的中美關係可視為一場百年馬拉松,雙方在長期競逐中以「管控分歧、鬥而不破」維持互動;諸多學者也以新冷戰概念審視中美對抗;無論採取何種認知,台灣要回到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自我定位?
田弘茂強調,對外互動的表層結果,往往是內部結構壓力的投射。美國面臨嚴重的社會與經濟矛盾;中國則承受財政、產業與權力結構調整,看清內在動因,台灣的戰略與戰術才能放得準。
對於所謂的「多邊會議」,田弘茂認為,不少多邊會議「形式化、機制弱、難解決重大議題」。因此,台灣策略重心應回到雙邊互動、合作,北方的日本重要性不言可喻;也需清楚與韓方的定位,而在東協十國中,與台灣安全與經貿投資關聯最深者為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新加坡(並可加上馬來西亞)。
提到東協,田弘茂也質疑當下新南向的內容是否充實,他強調,參與多邊會議時,重點應是爭取與關鍵國家領袖的雙邊對話,用可執行的路徑,為台灣在長期競逐中尋得真正的自主性。
關於中美關係,郭育仁指出,釜山川習會是一場「暫時性休兵」,且此次的休戰遠超前兩輪的時間,主因是美中同步進入國內政治盤整期:川普面臨美國最高法院對「對等關稅」的判決、又需累積政績備戰2026期中選舉;習近平則在四中全會後處理外交、軍事與人事震盪,明年3月還要在「兩會」拍板十五五規劃。
中美邁向「有序脫鉤」 台灣應主動掌握戰略節奏
郭育仁續指,中美的五輪談判在「打打談談」間,都意識到高關稅與相互制裁的成本與風險過高,因此從今之後,經貿關係將慢慢進入「有序脫鉤」:美國對中強化稀土供應管制;中國則會在高科技反制,彼此盤算與忌憚並行,而台灣在此節點,更要以雙邊主義精準鎖定對象與議題,把握節奏。
針對川習會,林常青也判斷,中美峰會帶來的是「戰術性降溫」:關稅下調、稀土出口管制暫停一年等安排,短期壓力減輕,但這只是停火,不是結構性緩和,接下來應以「制度串聯」把自由貿易體系在最低共識下持續推進。
林常青將近期東協峰會、釜山川習會、APEC「串成一線」指出,未來局面將出現「貿易爭端降溫+制度紅利興起」的局勢,不過供應鏈航運的舒緩期限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至於AI治理雖有共同語言,各國監理落差大,仍有長路要走,WTO雖上修2025年貿易成長,但對2026年年增量僅估0.5%,明年仍是低成長的一年,相關情況凸顯制度做實的重要性。
林常青點出台灣2024年出口結構包括東協、美國兩端比重俱增,台灣應在「局勢降溫+制度紅利」的時窗內,把外部規範化為企業資產、把政策化為競爭力。與會專家認為,台灣不必把自己綁在形式化的多邊流程,應以雙邊+制度化合作穩扎穩打,在中美的長期賽局中主動影響局面,而非只是被動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