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賴清德找強生這種人來台演出?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在八月初首度應邀訪問台灣,言辭間不乏對「民主台灣」的讚美,也稱許我方提高國防預算的決定。然而,如果僅停留在表面熱情,不去檢視這位政治人物過去的國際行為與真實作為,就很容易被那些貌似支持的話語所迷惑。事實上,強生在台灣的發言,不過是他一貫的政治表演:戲劇感十足,卻毫無實際責任,純粹是一場收費演出秀場而已。

強生是個老練的政客,他的談話並未涉及英國在台海問題上的任何實質承諾,只是說些動聽的空話。在「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太安全對話」論壇與媒體見面會上,他多次強調「民主台灣的重要性」、「不應把安全責任全交給美國」、「西方應加強與台灣的經濟與政治關係」。乍聽之下冠冕堂皇,似乎充滿對台灣的關切與支持,但事實是,他早已不再掌權,沒有任何政策影響力,他的發言與建議既不需要行動,也無須承擔後果。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賴清德總統在接見時還特別感謝英國在台海的「作為」,舉例說英國皇家海軍巡邏艦「史佩號」(HMS Spey通過台灣海峽,以及英國《國家安全戰略》重申台海和平的重要性,給予英國高度肯定。但英國這些聲明與動作,實質作用有限。賴清德把這種空洞姿態當成英國對台灣的友好與支持,有些好笑。

強生在國際政治史上最爭議的一筆,正是他在烏克蘭戰爭初期,刻意阻撓可能的和平停火。根據多方媒體披露,2022年3月俄烏雙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已接近達成停戰協議,核心內容是烏克蘭承諾不加入北約、採取中立地位,以換取俄軍撤出。然而,強生在4月突訪基輔,明確告訴澤倫斯基,烏克蘭應繼續戰鬥,並承諾提供武器支援。

這一干預直接葬送了和平的機會,使戰爭延長至今,數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歐洲陷入能源與通膨危機,而軍火商與地緣政治投機者卻獲利豐厚。強生的動機並不難猜:塑造「西方領袖」形象,轉移國內政治醜聞,並迎合美國的對俄戰略。但代價,是由烏克蘭人民與整個歐洲付出。

從脫歐進程的混亂反覆,到疫情期間的「派對門」(Partygate)醜聞,再到烏俄戰爭中阻撓和平的黑歷史,強生的政治生涯早已被看穿,他擅長在舞台與媒體前製造聲量,但在政策執行與責任承擔上卻屢屢失職。這種人來台灣說幾句漂亮話,不會替我們帶來任何實際安全助益。

台灣的安全,不能寄望於國際政客的外交花言,尤其是那些既不具實權、又不需負責的前領袖。強生的到訪,對台灣與歐洲的實質關係幾乎無助,更多只是民進黨政府消費國家預算,美其名為外交工作的「出口轉內銷」宣傳手段。

台灣有句俗語:「請鬼拿藥單」,找一位在烏俄和平進程中扮演破壞角色的人來談「台灣安全」,真不知賴清德政府在想什麼,又是怎麼想的?找這種人「演出」,又有什麼實質意義可言?下次可否找此像樣的人選來台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