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圓/台北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最近國防部編印了《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寄送到每家每戶,教育民眾,當遇到災難而面臨斷水斷電之類的種種不便時,要如何應對,譬如準備手電筒、糧食、生活用品,躲到避難室,受傷又要怎麼急救等等。
其實,台灣本就是個「多災多難」的島嶼。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邊界上,地震頻繁,三日一小搖,五日一大搖,已成家常便飯。921的噩夢記憶猶新,所以每年此刻,許多學校都舉行防災演練。又因位在太平洋西部海域,每年夏天經常有颳風侵襲,暴風雨對生活與生命帶來威脅,民眾大體上也知道如何防範。換句話說,台灣人多多少少都磨練出了抵抗自然災害的經驗與危機意識。
安全指引多了戰爭危機
可是,這本安全指引卻多了一個危機:戰爭,若隱若現地和天災混在一起寫,反而讓人有些困惑,到底它真正要傳達的主旨是什麼?引言以賴總統名義說:「這是我們深愛的台灣,我們能夠享受自由民主……是因為無數台灣人前仆後繼的努力……我們的安全,建構在堅定的防衛意志……」正文介紹了各式應變措施之後,放了兩頁玉山的照片:「這是我們的玉山,歷經擠壓與淬鍊,依然堅毅挺立……中華民國台灣永世屹立。」總覺得似曾相識,恍若民進黨政治人物的競選宣言,不知跟防災有什麼關係。
平心而論,這種表達堅決守護台灣的誓言,文情並茂,適合激發上戰場與敵人搏鬥的勇氣,但通篇安全指引沒教我們,萬一敵人侵門踏戶了,要怎麼拿起武器保衛自己。好像戰爭跟地震、颱風沒什麼太大差別,只要顧好食衣住行、救死扶傷就夠了。如此層次的自救、互救,還需要勞駕國防部來「大材小用」嗎?
戰爭與地震、颱風都會威脅生命財產的安全,但地震和颱風是天災,短則幾秒,長也不過幾天就結束,大部分的災情都不會拖太久即可復原。反觀戰爭,是人禍,一旦觸發,往往不是幾天便能善了。烏克蘭戰爭已超過三年,人民至今仍在水深火熱中;歷史上還有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有人終其一生都不知和平為何物。在隨時都可能家破人亡的恐怖中,生命還有什麼希望可言?
戰爭發生百姓優先想逃難逃離逃命
假如戰爭發生了,手無寸鐵的百姓最優先考慮的,恐怕並非安全指引裡瑣碎的步驟,而是逃難,寧可當飄流海上的難民,也不願忍受「亡國奴」的屈辱。如果國防部真有誠意,編個《逃難手冊》送給大家,說不定還會搶到缺貨,而非現在被大部分住戶丟到回收桶裡,有人甚至建議拿來墊桌腳、當枕頭或送給討厭的人等等,更為實用。
也有人看到安全指引的反應是憤怒,明明台海戰爭有辦法避免,為什麼非要煽風點火,置百姓身家性命於不顧?特別莫名其妙的是,指引上面說「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打得了勝仗,難道國防部也擅長睜眼說瞎話?
還有人懷疑,政府想透過指引告訴大家,戰爭快發生了,利用民眾恐懼的心理,轉而支持軍購。花了六千萬印製被當成垃圾的宣傳品,然後再花幾千億跟美國買被質疑是「破銅爛鐵」的武器。萬一戰爭真的發生,抵禦無效,大伙兒嚇得鳥獸散,那就是輸到底褲不剩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梅花專論】假如戰爭發生了 全民安全指引有用嗎?
內政部長劉世芳(左3)24日上午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會前劉世芳與國防部軍政副部長柏鴻輝(左2)、民進黨立委王美惠(左4)、蘇巧慧(右3)、黃捷(右2)、國民黨立委張智倫(右1)等人一同拿著台灣安全指引手冊合影。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