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八月八日父親節:一個刻骨銘心的民族故事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今天是八月八日父親節。

在歐美多數國家,父親節定於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然而在華人世界,只有中華民國選擇八月八日為父親節。八八之音近似「爸爸」,又與「父」字形意相連,既易記又蘊含深情。然而,這個日子的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令人動容的民族抗戰故事。

時光回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八日。那是抗戰八年、山河破碎後即將迎來黎明的日子。蔣中正委員長所領導的國軍已逐步扭轉戰局,日本準備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就在勝利在望的時刻,上海十位愛國人士——外交家顏惠慶、書畫家袁希濂、京劇大師梅蘭芳、醫藥實業家史致富、導演費穆、作家嚴獨鶴、兒科權威富文壽等人,在報章雜誌上聯名呼籲:將每年八月八日定為「父親節」,以紀念在戰場上為國捐軀、保家衛土的無數父親。

他們的靈感,源於美國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女士發起的「母親節」。美國以康乃馨寄託對母親的愛,而中國的父親節,則要用我們自己的花,梅花。紅梅象徵父愛如陽、赤誠不改;白梅寄託失怙之痛與無盡思念。梅花凌寒不屈的氣節,正是中國父親的寫照。

這份倡議迅速感動上海各界,隔年由《申報》社長潘公展、教育家李石曾、金融家宋漢章、企業家王曉籟、社會領袖杜月笙、開國元老吳稚暉、銀行家錢永銘等十位社會賢達,正式向國民政府社會部請願。提案中明言:「八年抗戰,陣亡將士不計其數,制定這個全國性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千千萬萬的同胞父兄。」行政院核准後,八月八日正式成為全國父親節。

民國三十五年(1946)首屆父親節那天,全國各地集會時,梅花成了寄託父愛的象徵:父親在世者佩紅梅,寓意父親丹心如日;父親離世者佩白梅,表達對父親無盡追思。梅花傲雪凌霜,也正如中國父親的堅韌與守護。無論生死,都默默支撐著家庭與民族。

抗戰勝利的喜悅中,也有揮之不去的痛。抗戰勝利時,當時的中國現代水墨大師蔣兆和曾作《爸爸永不回來了》:畫中小女孩雙膝跪地,緊握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仰望遠方。她的父親已長眠沙場,再也無法牽她的手走過成長的路。這幅作品,由於畫作中的政治圖象,在中共建政後幾乎被湮沒,直到蔣兆和去世多年後,1993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蔣兆和作品全集》,這幅「爸爸永不回來了」,在中國大陸才重現於世人眼前,讓人再次感受到那份刻骨的失落。

圖為中國現代水墨大師蔣兆和所作《爸爸永不回來了》。圖/取自 我的抗戰臉書

圖為中國現代水墨大師蔣兆和所作《爸爸永不回來了》。圖/取自 我的抗戰臉書

八月八日的父親節,原本不是商業包裝的噱頭,而是承載著血與火、大忠與大義的民族記憶。八年抗戰,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記憶;父親節,原是為了向那些用生命守護家園的父親致敬。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週年,我們更應記住,這不僅是感恩父愛的日子,更是銘記歷史、告慰英靈的日子。

八年烽火,白骨化長城;一曲梅花,丹心照汗青。

父魂不泯,江河自有聲;山高水長,萬世敬英雄。

在這特別的日子裡,願天下所有的父親健康安泰,長如青松;願已離去的父親們,安息於九泉,長留後世的思念與敬仰。

如果在父親節,有什麼心願,就是希望中國大陸也可以將八月八日訂為父親節,未來共同紀念這個屬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故事。

祝父親節快樂——這是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父親節。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