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中美文經協會秘書長
川普2.0政府就任後,在國際戰略上不脫第一任期標榜的「美國第一」和「使美國再次偉大」的基調;在深度實踐上,川普更急於找到務實的手腕,貫徹意志、擴充利基、迎戰國際難題和可能的敵對國家。
早在今年3月底,美國《華盛頓郵報》便發布一份國防部內部機密文件,指出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已著手調整美軍戰略,將防範中共奪取台灣、強化美國本土防衛列為核心任務,至於歐洲與其他地區的安全則將讓盟友負起更多責任。
美《暫行國防戰略指導》準備與中國開戰
《華盛頓郵報》披露的這份文件名為《暫行國防戰略指導》(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自3月中旬在五角大廈流傳,由赫格塞斯親自簽署。內容大致描繪川普政府的國防願景,強調美軍必須為可能與中國開戰做準備,並確保美國本土安全。
文件也將「防止中共入侵台灣」視為唯一需要全面優先處理的核心事項,也因此讓美軍關注的重心轉向印太地區。文件主張由於人力與資源有限,五角大廈將在其他戰略區域「承擔風險」,亦要求各國投入更多國防預算,應對來自俄國、北韓及伊朗的威脅。因此,美國的敵對國家已被清楚地標示出來。
川普2.0政府的戰略構想顯示「美國優先」和「使美國再次強大」信念的延續與深化。學者發現,川普的戰略和國防在政府內部形成兩大主流:即「抑制主義」和「優勢主義」。前者主張減少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投入,專注於國內、特別是經濟利益;後者聚焦美國的全球競爭優勢,特別是維持軍事與科技領先,以遏制中國崛起。兩種主流意見看來相左,但在增進美國競爭力和壓制對手,可謂互為表裡不能偏廢。
主張抑制主義者認為美國應減少對全球秩序的過度參與,將資源集中於國內的經濟與安全需求。相應政策包含降低對盟友的無條件防衛承諾,要求盟友分擔更多的防務成本、傾向以雙邊協定維護美國利益、減少長期軍事介入,特別是在中東與歐洲的非核心利益地區。
主張優勢主義者則認為,美國在全球領導地位對維護美國利益至關重要。主要作為包括強化軍事和技術優勢以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擴張、強化與盟友合作,支持經濟與科技領域的對中國封鎖,確保美國在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
美國國力有限 避免單獨介入台海戰爭
有鑑於美國國力有限、無法過度投注海外,美國勢將轉移更多責任給盟友。在亞洲則要求日本、南韓和台灣增加國防支出,以減輕美國負擔。從現實面出發,美國更傾向於避免單獨介入台海衝突,要求相關國家支持美國的台海政策。
日本和南韓多次被要求增加國防支出和分擔美國駐軍維持費用;並且加大和日本澳洲的軍事合作與連結。這些舉措自然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北京作為被遏制的對象,感受極大壓力,不斷抗議美國霸權,也嚴厲抨擊與美國合作的夥伴國家。
美國的這些夥伴國家,出發點各自不同。有些感受中國崛起壓力,自願與美國合作,如日本;有些則為意識形態接近有意參與,如印度與澳洲;也有些是不得不然的,如南韓,這些國家秉賦差異頗大。南韓是地理上最接近中共,但幅員人口、經濟實力與中共相差極為懸殊。
南韓在前總統尹錫悅時代,在野的「共同民主黨」和「祖國革新黨」曾聯手在國會提出「避台」法案,意在避免南韓軍隊陷入美國主導、介入台海危機的情境,而暴露在北韓威脅之下。李在明執政後,共同民主黨已是執政黨,反對介入台海爭端立場基本不變,李在明當選後曾對兩岸衝突也幾次表示「事不關己」。
赫格塞斯文件出台之後,南韓專家立即感受壓力,普遍擔憂駐韓美軍的任務可能改為對抗大陸,在未來「台灣有事」之際扮演輔助美軍的角色。南韓外長趙兌烈在國會回應質詢時,直言「不會介入」、「駐韓美軍也理應聚焦於朝鮮半島問題」。南韓智庫也有學者指稱,讓美軍去處理像是台灣的海外衝突事件,是「沒道理」的,因駐韓美軍的重型武器「並不適合在海外快速部署」。
南韓無意介入台海衝突 台灣須自求多福
事實上南韓最在意的,還是它與北京的關係,不願因介入台海衝突與中共為敵。過去至少20年來,中共已取代美國成為南韓的最大貿易夥伴、南韓也是大陸最大的投資來源國;經濟上極度依存大陸市場,打壞與北京關係將走向蕭條絕路。美國雖與南韓有安保條約,川普卻不宜逼人太甚,況且李在明更是態度堅決。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去年9月即警告「南韓無意讓美軍介入台海衝突」。川普力求與南韓「同盟現代化」,但李在明卻是追尋「務實外交」--國防安全靠美國、經濟發展靠中國。川普用對等關稅大棒打得南韓抬不起頭,同時南北韓關係迄未改善,李在明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川普會不會容忍南韓消極面對台海議題,並逼迫南韓選邊站隊,本月召開的美韓總統高峰會恐將出現雙方交鋒。川普態度固然強硬,李在明則左右為難。但李在明挾有南韓最新民意和國會近三分之二多數優勢,也非省油的燈。外交界有人揣測,川李峰會不見得討論此項重大爭議性問題,但駐韓美軍、或南韓軍隊,是否終能「避台」,值得拭目以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