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台積電與台灣的未來--神山拱手讓人?

傳聞美方要求「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或「再投資4000億美元」,雖未經證實,但已引發台灣政商界與輿論高度關注。圖為美國對等關稅上路,台股遭受衝擊。圖/中央社
傳聞美方要求「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或「再投資4000億美元」,雖未經證實,但已引發台灣政商界與輿論高度關注。圖為美國對等關稅上路,台股遭受衝擊。圖/中央社

向前/經濟學博士、數據文字工作者

根據最新的媒體報導,美國在與台灣進行關稅談判時,傳聞開出了兩項與台積電相關的條件,以換取台灣享有與日韓相同的15%低關稅。其中一項便是要求台積電再加碼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儘管官方對此消息並未證實,經濟部長郭智輝也澄清只是「舉例」,但此訊息已在台灣政商界與輿論中引發高度關注與擔憂。

據媒體報導,美方開出的條件是「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或「再投資4000億美元」。這兩項條件都直接指向美國的核心戰略目標:確保其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自主性與領導地位。4000億美元的龐大投資,遠超台積電目前在亞利桑那州已承諾的1650億美元,約是其2.4倍。這項要求旨在加速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去台灣化」進程,減少對台灣半導體製造的依賴,以應對地緣政治風險,並強化其本土製造能力。

要求台積電入股英特爾,其戰略意圖更為明顯。此舉不僅是為了取得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更是希望藉此協助英特爾重振旗鼓,使其能與台積電在技術上抗衡,進而實現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再平衡」。

台積電神山不在 台灣將無利用價值?

儘管台積電已公開表示對入股英特爾「沒興趣」,4000億美元的投資金額也未獲證實,但這項傳聞已揭示了台灣可能面臨的巨大壓力與潛在衝擊:

1、掏空台灣資源與經濟空洞化:400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12兆元,相當於台灣一年GDP的一半、中央政府總預算的4.2倍,幾乎等同於掏空中央銀行近七成的外匯存底。若真需以如此龐大的金額來換取關稅調降,將嚴重排擠台灣國內的基礎建設、產業升級與公共服務預算,加速國內產業的空洞化,對整體經濟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

2、技術與人才外流風險:若台積電被迫在美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必然需要將大量的技術、人才與研發資源轉移至海外。雖然台積電強調在台灣的投資計畫不變,但龐大的海外布局仍可能導致台灣本土的技術領先優勢被稀釋。此外,赴美的台灣工程師可能因文化差異、工作環境等因素而離職,或選擇留在當地工作,進一步造成人才流失。

3、「護國神山」成為出讓籌碼:這項傳聞也暴露了台積電作為台灣「護國神山」的另一面;它同時也成為了國際政治與經濟談判中的重要籌碼。美方利用台積電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對台灣施加壓力,以達成其戰略目標。這使得台灣政府與企業在應對關稅問題時,面臨著更大的決策困難與外部壓力。

4、產業生態系的長期影響:目前,台積電赴美設廠已對其供應鏈廠商產生影響。部分供應鏈廠商為了配合台積電,也需在美國設廠,但高昂的建廠成本(約為台灣的三倍)與文化差異,使這些中小企業面臨極大挑戰。若台積電未來在美投資規模持續擴大,這將迫使更多供應鏈廠商轉往海外,進而削弱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的完整性與競爭力。

失去台積電 台灣將無險可守

雖然美方要求台積電投資4000億美元的傳聞尚未證實,但其所揭示的背後戰略意圖與潛在衝擊已足以引起台灣的高度警惕。這項關稅議題已不僅僅是貿易層面的問題,更是一場關於地緣政治、技術主導權與國家命運的博弈。面對來自盟友的強大壓力,台灣政府與企業必須審慎應對,在爭取關稅調降的同時,更要確保核心資產與技術優勢不被稀釋,以維持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