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公眾號的「銳評」專欄刊出評論員邱凌題為「勿謂言之不預」的文章;由於過去中共對印度、蘇聯、越南開戰前,官媒體都曾經刊出「勿謂言之不預」的警語,因此,大陸自媒體近來熱抄「中國即將對日本開戰」的輿論。但事實沒有這麼簡單。
「勿謂言之不預」是中共的外交術語,是中共黨和國通過官媒發出的最嚴重警告或最後通牒,被視為動用武力或者是準備開戰的信號,自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中共通過新華社通訊或《人民日報》紙版社論形式多次在關鍵時刻運用該術語,因此,「勿謂言之不預」長期以來被國際視為具有獨特政治表態。

過去三次對外開戰前,中共都先透過《人民日報》社論或新華社通訊發出「勿謂言之不預」的警告,但對手都不理會,最後就是開戰。
第一次是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社論針對印度政府侵犯麥克馬洪線發出警告,而時任印度總統尼赫魯不理會並加強侵擾,當年10月20日,共軍對印軍發動總攻。

第二次是1967年7月3日,新華社以「通訊」之名發出警告,要蘇聯不要再侵犯中國邊境,蘇聯不理會,1969年3月,共軍在珍寶島伏擊蘇軍,兩軍交火。
第三次是1978年12月25日聖誕節,《人民日報》社論再發警告,要越南不要再侵犯中國領土,越共不理會,1979年2月17日,共軍攻入越南北部。
大陸一些自媒體因此警告日本,這次北京日報》發出的「勿謂言之不預」,是47年來中共對外國發出的最後通牒。
即使後來11月22日,中共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大公開宣布,如果日方膽敢武力介入台海,中方將行使自衛權,宣示中共不惜為台灣問題一戰的決心,但事情並沒有那個單純。
首先,過去中共開戰前出現的「勿謂言之不預」警語,都是《人民日報》社論並在頭版刊出,或是新華社不署名的「通訊」,但這次「勿謂言之不預」的警語只出現在《北京日報》的公眾號,紙本則未出刊出,顯然級別不及《人民日報》和新華社。
其次,過去,對於美國發動的經貿戰和台灣的情報戰,中共主管部門的商務部及國安部都發過「勿謂言之不預」,但事後也沒變成軍事開戰。

2020年,在國安部宣布「迅雷-2020」行動破獲數百起台灣間諜竊密案後,《人民日報》於2020年10月15日第7版刊出一篇署名「安平」的文章,題為「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吿台灣情治部門書」,文章中就提到「勿謂言之不預」的警語,加上「安平」的筆名又是首次出現,著實讓台灣媒體緊張了一陣子。
「香港01」解讀,此次「吿台灣情治部門書」僅是指向「台灣情治部門」,範圍要小得多,但也更具體和聚焦;考慮到不久前的「迅雷—2020」行動正是由大陸國安機關組織實施,此文很可能是出自大陸國安機關之手,如果將有後續事態發生,也將是大陸國安機關對「台灣情治部門」的又一次行動。不是對台灣動武。
2018年4月6日,新華網發表「新華微評」,題為「中美貿易戰:勿謂言之不預」,強調,為了中國的核心利益,為了全球的共同利益,中國人會堅決鬥爭,「勿謂言之不預」;後來,7月6日,美國對價值340億美元的大陸輸美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大陸商務部同一天也宣布,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輸陸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其中包括美國向大陸出口最多的貨品大豆。這次開戰只是經貿戰,而非軍事戰。
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發表「台灣有事」論述後,《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央視都刊文警告,但只有《北京日報》公眾號用了「勿謂言之不預」;因此,中共是否真的對日本動武,還要看未來事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