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主導的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美東時間7日中午12時正式生效,儘管美日雙方原先對外宣稱已達成關稅「一致下調到15%」稅率的協議,但就在前夕,美國官方公布的聯邦公報文件卻揭示,所有日本進口商品將在原有稅率基礎上再加徵15%。消息震撼東京政界,日方原以為已談妥的協議內容,是採取「不堆疊」原則,但就在上路前夕遭白宮「翻盤」,引發嚴重外交與政治震盪。
在關稅政策中,不堆疊條款是指不會在現有關稅稅率上再加徵新稅率。換言之,當一項進口商品原本就有關稅,如果新政策又加上「對等關稅」或「懲罰性關稅」,就可能導致「重複課稅(stacking)」。但如果雙方簽「不堆疊條款(no stacking clause)」,那麼新加稅率就取代舊稅率、或只徵其中一個稅率(擇一),但不會出現原本稅率 再疊加新稅率的現象。
「不堆疊」條款缺席 日本誤解遭打臉
根據《路透》報導,日本政府原以為與美方談妥:新制生效後,日本商品將一律按15%課徵對等關稅,原本低於者調升至15%,高者(如牛肉)維持不變。但美國6日發布的聯邦公報顯示,對所有日本商品將「在既有稅率上額外加徵15%」,並未明文列入「不堆疊」條款,以免重複課稅。
這項改變意味原本稅率7.5%的紡織品,將課到22.5%;像牛肉原已課26.4%,新稅一上路,稅率恐達41.4%。美方公告中雖對歐盟進口商品保留「不堆疊」條文,但對日本無相同待遇,使得日本政府的前說法形同「被打臉」。
協議「沒白紙黑字」 在野黨質疑政府失職
日本國會立即爆發政治爭論,多名在野黨議員猛烈批評首相石破茂政府,指責在如此關鍵的貿易協議上,竟沒要求美方提供任何正式書面文件,僅憑口頭承諾即對外宣布成果,簡直荒謬至極。
國民民主黨(DPFP)黨魁玉木雄一郎(Yuichiro Tamaki)在社群平台X上指出:「從結果看來,這樣的外交協議必須要有文件證明,否則只是被玩弄。」
據知,目前仍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進行協商的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Ryosei Akazawa)6日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會面。根據日方說法,赤澤強烈要求美方儘速落實雙方汽車關稅協議,並釐清其他商品是否會重複課稅。
日本汽車含電動車、零件等,日方主張認為應從原先27.5%降至15%,如未含堆疊條款,才能避免過高課稅;但若未納入「不堆疊」規定,稅率可能15%(直接改稅),變成27.5% 再另加15%,堆疊後總稅率變成42.5%。
但據悉,美日談判當天是在距今天中午川普新關稅政策正式啟動前不到24小時,日方明入時間壓力,美方也未給出「不堆疊」書面確認。《朝日新聞》引述白宮匿名官員指出,美國將對所有日本商品全面徵收15%額外關稅,不做例外,與日本期待明顯不符。
石破茂政府風雨飄搖 黨內重量級人士也不挺
在日本國內,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的領導地位備受挑戰。由於上月剛經歷參議院選舉慘敗,執政聯盟元氣大傷,這波外交風暴更成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執政黨內部重量級人物、前貿易大臣齊藤健(Ken Saito)接受《路透》訪問時直言:「在與美國協商時,赤澤大臣至少應爭取汽車關稅調降的具體實施時程與書面確認,但顯然,錯失了時機。」
首相石破則本月5日在國會中為此曾辯稱,「我們選擇不簽署聯合聲明,是擔心書面文件可能延誤美方調降關稅時間表。」但這番說法反加深外界質疑:正因沒有文件,美國才有空間「變卦」。
美方「不可測」 日本外交受挫
《路透》表示,日本如今陷入雙重困境:一方面要面對美國極具彈性的外交手腕,川普政府頻繁變動政策方向,令人難以預測;另方面,國內政治局勢不穩,執政聯盟面對選民與媒體壓力日增。
赤澤亮預計會在美停留至8日,持續與美方磋商。是否能爭取到類似歐盟的不堆疊待遇,避免重大稅負衝擊,成為他此行最關鍵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