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7月上旬,颱風丹娜絲重創台灣南部光電場,屏東佳冬離岸光電浮台全毀、嘉義新塭光電場數百片光電板翻飛、台南北門光電場電線桿倒塌致連日停電,暴露綠能脆弱性與「非核家園」政策的缺失。全球電力需求因數位化與人工智慧激增,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30年資料中心用電將達945TWh,相當於日本全國用電量。可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難滿足基載需求,核電以低碳、穩定特性重獲重視。日本、美國與中國大陸推進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技術,台灣則因綠能政策失誤與風電產業挫敗,需重新審視能源策略。本文探討核電復興趨勢、技術突破與挑戰。
台灣核電與綠能政策反思
2025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停運後,台灣將迎首個無核電夏天。2021年513停電事件顯示電網慣量不足,單靠可再生能源難應對尖峰需求。颱風丹娜絲摧毀佳冬光電浮台,耗資2億元、經濟部補貼1億元的計畫一年內崩解,浮筒漂至高雄,衝擊海岸生態。嘉義新塭光電場與台南北門光電場同樣不堪一擊,凸顯綠能政策忽視台灣地狹人稠與颱風頻襲的現實,導致財政與環境損失。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在5月下旬曾呼籲台灣投資核能,強調穩定能源對產業布局的重要性,核能應與風能、太陽能並重,不應被污名化。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回應,核能需滿足安全、核廢料處理及社會共識三前提,政府須確保供電無虞,並呼籲支持台電千億元預算強化電網韌性。然而,綠能政策失誤頻傳,如天力離岸風電科技因主要客戶丹麥維特斯集團(Vestas)退出台灣市場,工廠停產,資遣近8成員工(約470人),影響100%葉片製造產能,凸顯風電國產化困境。
資料中心與高科技產業用電需求快速成長,預計2030年用電量大幅增加。核電可提供穩定基載電力,降低對進口能源依賴,提升能源安全。西班牙2025年4月28日大停電顯示,過度依賴間歇性能源導致電網崩潰,核電占比20%的西班牙因此重新審視棄核政策。台灣孤立電網無外部支援,風險更高,政府應參考日本SMR經驗,重新評估核電角色。
全球核電復興動能
電力需求快速成長,資料中心用電從2020年的200TWh增至2030年的945TWh(IEA數據)。太陽能與風能受天候限制,難提供穩定基載電力。COP28會議上,日本、美國等25國承諾至2050年將核電裝機容量增至三倍,日本第七次能源基本計畫強調「最大化利用核電」。
大陸與俄羅斯透過國策鞏固核電領先地位。大陸中國核工業集團(CNNC)建設全球首座商用SMR(ACP100,125MWe),預計2026年投運。俄羅斯羅斯阿托姆(Rosatom)計劃2028年在遠東啟動RITM-200N(55MWe)。西方國家因長期未建新核電廠,供應鏈斷裂,如美國沃格爾(Vogtle)3、4號機成本超支數十億美元,凸顯挑戰。
核電具低碳、穩定供電與燃料效率高優勢,發電時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碳,利於能源安全。福島事故暴露安全風險,促使各國強化安全措施,如採用被動安全系統與建屋結構強化。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管理需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台灣需借鑑國際經驗,加速相關研究與監管改革。
次世代核電技術進展
SMR因高安全性與靈活性備受矚目,採用被動安全系統與地下設置,降低事故風險,緊急計劃區(EPZ)可限於廠區邊界。IEA預測,若SMR實現量產,2040年建設成本有望低於大型核電廠。SMR適用於離島、資料中心等場景,如美國GE日立核能(GE Hitachi Nuclear Energy)的BWRX-300(300MWe)已獲加拿大建設許可,預計2030年投運。
革新輕水爐基於既有技術,強化被動安全系統與建屋結構,提升安全性與經濟性,適合取代現有核電廠。高温氣冷堆與快中子堆提供高溫熱能與高效燃料利用,適用於工業脫碳與廢棄物減量,但技術成熟度較低,預計2040年後商業化。核融合燃料取自海水且無高階廢棄物,但需克服超高溫與材料挑戰,短期難實用化。
SMR等技術需解決供應鏈斷裂、監管不確定性與高初始投資問題。英國採用「監管資產基礎」(RAB)模式,允許建設期間回收投資,降低企業風險。台灣需借鑑經驗,加速監管改革與國際合作,參與海外SMR項目以重建供應鏈並提升技術能力。
核電發展的挑戰
福島事故後,核電安全成為公眾焦點,次世代技術雖降低風險,但社會接受度仍受影響。西班牙大停電與台灣颱風丹娜絲災害凸顯核電對穩定供電的重要性。台灣風電產業受挫,如維特斯退出導致天力停產,顯示過度依賴綠能的風險,核電可作為穩定補充。
核電項目初期投資巨大,供應鏈斷裂導致成本與工期超支。如美國沃格爾3、4號機成本超支數十億美元。大陸與俄羅斯透過政府主導維持供應鏈完整性。台灣需借鑑經驗,加速監管改革與國際合作,參與海外SMR項目,確保產業競爭力。
高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是長期挑戰。快中子堆可減少廢棄物量與毒性,但技術尚未成熟。美國通過ADVANCE法案簡化SMR許認可流程,英國GBE-N提供融資與技術支持。台灣需借鑑經驗,加速監管改革與國際合作,探索核廢料解決方案。
核電以穩定、低碳特性,在電力需求成長與脫碳壓力下重獲重視。SMR等技術以安全性與靈活性,成為應對資料中心用電與電網穩定的解方。颱風丹娜絲與維特斯退出暴露台灣綠能政策缺失,黃仁勳建言凸顯核電對產業的重要性,政府應借鑑日本經驗,重新審視核電角色。透過技術創新、供應鏈重建與風險分擔,核電可為全球能源轉型與台灣電力韌性提供可靠方案,平衡安全、經濟與環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