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北韓近年核武政策的重大轉型,尤其是2022年頒布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核武力政策》(以下簡稱《核武力政策》),標誌其從傳統威懾邁向更具攻擊性的核戰略。此舉不僅改變朝鮮半島地緣政治格局,亦對國際安全構成新挑戰。本文將探討北韓核武政策的演進、其與「自力更生」經濟路線的交互影響,以及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如何支撐其核武野心。透過分析核戰略、經濟策略及外交動向,揭示北韓在國際制裁下突破重圍的企圖。
核武政策的攻勢轉向
北韓核武政策長期以威懾為核心,旨在防止外部侵略。然而,2022年的《核武力政策》顯示顯著變化,明確將核武角色從防禦性威懾擴展至實際使用場景。該政策提出,北韓可能在衝突初期使用核武,以掌控戰爭主導權,防止局勢升級至全面戰爭,即「升級主導」(escalation dominance)。這意味北韓不再僅以核武作為防禦威脅,而是視其為主動塑造戰場態勢的工具。
《核武力政策》第三條規定,若金正恩(Kim Jong-un)的指揮系統受威脅,核攻擊將自動執行。此舉旨在強化威懾,通過預先委託核武使用權,顯示對任何針對領導層攻擊的報復決心。然而,權力下放可能因內部體制不穩導致誤判或意外使用,且北韓技術能力是否足以精準判斷外部威脅,仍存疑慮。
該政策第六條進一步揭示,北韓可能在感知攻擊即將發生時,先制使用核武。這與2006年首次核試驗時「絕不首先使用核武」的立場形成對比。北韓將「即將受攻擊」作為核武使用條件,但此判斷高度主觀,且其情報與技術能力難以精準捕捉攻擊徵兆,增加核武使用的不可預測性。
「自力更生」的經濟支撐
在國際制裁下,北韓經濟高度依賴「自力更生」路線。金正恩於2021年提出五年首都建設計劃,計畫至2025年在平壤每年興建一萬戶住宅,帶動內需成長。北韓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平壤住宅建設成長率較2020年激增391%。韓國銀行估計,2023年北韓建築業成長率達8.2%,顯示建設成為經濟成長的關鍵動力。這些項目多數動員軍隊與青年組織,凸顯北韓在制裁下的自給自足決心。
北韓同時推動農業與地方經濟發展,試圖平衡區域差距。2021年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綱領」強調農業機械化與農民住宅建設。2024年推出的「地方發展20×10政策」計劃十年內每年於20個市郡建設地產地消型消費品工廠。例如,平安南道粛川郡於2025年1月建成食品加工廠,咸鏡北道漁郎郡新設水產加工廠,旨在透過內需擴大,強化經濟自立。
北韓亦將旅遊業視為規避制裁的經濟出路。北韓推動元山葛麻海岸旅遊區開發,原計畫2025年6月開放,旨在打造類似美國邁阿密海灘的旅遊勝地。該項目被金正恩視為帶動地方經濟與外匯收入的關鍵,目標打造類似美國邁阿密海灘的旅遊勝地。2019年中國大陸遊客約30萬人,帶來約9,000萬至1.5億美元外匯,但俄羅斯遊客僅881人,顯示旅遊業潛力待挖掘。
俄羅斯合作與制裁突破
北韓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可追溯至蘇聯時期。1990年,北韓對蘇聯貿易佔其總貿易額54.8%(25.7億美元),遠超大陸(4.83億美元)與日本(4.66億美元)。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貿易萎縮,1995年僅佔4.3%(1.01億美元)。2015年,北韓對俄出口僅566萬美元,進口7,826萬美元,呈現入超。制裁與疫情進一步削弱貿易,2021年對俄出口僅4萬美元,進口幾無記錄。
2024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訪朝,與北韓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涵蓋經濟、能源、農業及科技合作。普京表示將發展不受西方控制的貿易與結算體系,顯示雙方聯手規避制裁意圖。北韓媒體讚揚俄羅斯在制裁下實現經濟成長,凸顯其對俄經驗的借鑑興趣。2024年10月平壤舉辦「朝露資訊科技展」,11月召開貿易經濟會議,深化雙邊合作。
俄羅斯對北韓的支援可能削弱聯合國安保理制裁效果。北韓透過俄羅斯獲得能源、技術與市場,緩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2017年大陸佔北韓貿易94.7%)。然而,俄朝貿易結構不平衡,北韓出口品項有限,難以取代大陸角色。韓國政府分析,北韓地方建設加速可能與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的「特需」有關,顯示俄羅斯成為北韓經濟與核武發展的重要後盾。
北韓2022年的《核武力政策》標誌其核戰略從被動威懾轉向主動進攻,透過模糊的先制使用條件與自動報復機制,增加區域緊張局勢。「自力更生」路線透過首都建設、農業振興與旅遊開發,支撐北韓在制裁下的經濟穩定,為核武發展提供後盾。與俄羅斯的深化合作為北韓突破制裁提供新路徑,但不平衡的貿易結構顯示其局限。北韓的核武新篇章不僅挑戰朝鮮半島穩定,更對全球安全秩序構成深遠影響,亟需國際社會密切關注與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