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戰爭、悲慘的年代,能爭取去上課,聽點東西、學點東西,就已經很幸福了!」
今年90歲的周義祥,2024年才剛拿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長的畢業生,他這一生熱愛學習,更珍惜能讀書的任何機會,因為他是在戰亂中長大的孩子。
1935年生於山東金鄉,周義祥的童年不僅適逢抗日戰爭,家鄉也有國軍與共軍在打游擊戰,山東淪陷後,他與姊姊成為流亡學生,跟著山東第三聯合中學向南遷徙,一路行經徐州、湖南、再到廣州,最終在1949年搭船抵達澎湖,有別於多數學生在澎湖被強迫當兵,當時才14歲的他,因為年紀小逃過一劫,後來被編入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這令他十分感恩,因為至少能繼續念書。
「我們把自己的行李鋪在地板上,教室前面是黑板,後面就留給學生們睡覺,白天坐起來以後,就在原地上課,那時候沒有書、也沒有紙,每天都吃不飽,老師就在黑板上講課,我們就聽!」周義祥回憶 。
1953年,在教育部主持下,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遷至彰化員林,並改名為「員林實驗中學」,周義祥也因此到了台灣本島,歷經戰亂,讓他更珍惜讀書的機會,後來努力考上了台大農經系,畢業後進入桃園農校教書,隔年更在師長引薦下,進入行政院主計處工作,展開近40年的公務員生涯。
在主計處工作時,周義祥在多個單位負責統計工作,主辦過全國家庭收支調查,也參與過全國農漁業普查、工商服務業普查、戶口普查等等,龐大的數字及繁瑣的細節,令人難以想像。
「那時候還沒有電腦,有很多數據是用算盤來做的,我們怕它會錯,還要一遍遍驗算,尤其那個家庭收支是全國的,從規劃到調查、到資料審核,要一直報告至本部,那是非常辛苦的。」周義祥回憶 。
只是,在勤勤懇懇的公務生涯之餘,周義祥一直思念著山東的家人,兩岸尚未開放前,他就透過轉信連繫上母親和哥哥,得知父親已經過世,為了與家人見上一面,雙方特別約在香港見面,為了彌補這段缺失的親情,周義祥後來更以以香港難民的名義,將母親接到台灣奉養長達15年,直到卸下公職身分後,才又帶著母親回鄉,直到她以100歲高壽過世。
而退休後的周義祥,人老心不老,仍然熱衷學習新的事物,十多年前,他開始接觸基督教,因而開始讀經上教會,87歲時更進入中原大學宗教所就讀,成為研究生,並於兩年後畢業,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長的畢業生。
「我為了去上課,就在中原大學附近租屋,每天早上都是第一個到教室,從來不曠課缺席,我們這些從小流浪、受苦受難的,能夠有學習的機會都很珍惜,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浪費了自己的青春,要好好珍惜啊!」
年輕時的苦難,成為了周義祥的養分,更滋養了他的人生,即便90歲高齡,至今仍不斷學習,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