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宣布的對等關稅寬限期即將在8月1日到期,但台灣輸美產品涉及對等關稅的占比只有2成,而涉及232關稅的占比卻近將8成,其中包括半導體、伺服器、印刷電路板等關鍵產業,影響遠大於對等關稅。
川普政府正根據「232條款」,對進口的半導體、藥品、關鍵礦物、銅、水產及能源展開國安調查,調查期間,半導體及顯示卡、伺服器等20項ICT產品輸美關稅豁免,PCB、網通零件等產品則徵收10%關稅;如果審查結果有國安疑慮,川普政府將加徵額外關稅。
因此,當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川普政府遲遲未公布的對等關稅上,旅美學者翁履中卻在政論節目中提醒,對等關稅稅率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232條款」的調查結果才是台灣要注意的,如果不在豁免名單中的台廠則會被課新關稅。
根據經濟部透露的數字,2024年台灣對美國出口1114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3%,其中,對等關稅產品輸美出口比重為20%,涉及232條款的產品則占78%。
因此,翁履中指出,台灣真正需重視的是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科技產業的關稅,以及232條款調查台灣半導體、科技商品;若台灣產品有中國零件,或是台灣生產的半成品送至中國,再回到台灣組裝,而後出口美國,都可能被美國認為有國安疑慮。
由於台灣產品都是由各國生產線分工生產,翁履中以台積電為例,美國可能要求台積電提出客戶清單,然後才給予特別豁免,已到美設廠或投資的大型台商,或許可依照台積電模式與美方協商,至於沒到美國設廠或投資的台商就可能有國安疑慮,而面臨232調查的新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