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大罷免+司法調查 朝野衝突走上不歸路

國民黨4月26日舉行「反綠共、戰獨裁 凱道一起站出來!」集會活凱道集會,25萬民眾參與,聲勢浩大。圖/中央社
國民黨4月26日舉行「反綠共、戰獨裁 凱道一起站出來!」集會活凱道集會,25萬民眾參與,聲勢浩大。圖/中央社

曲兆祥/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

4月26日,台北市的凱達格蘭大道再次擠滿了示威群眾,號稱二十多萬人聚集街頭,目的只有一個:抗議民進黨的惡質罷免行動和「戰獨裁」。

民進黨主席同時是現任總統的賴清德親自回應這二十多萬人的訴求,他說抗議群眾找錯了對象,要抗議的獨裁對象應該是在北京執政的中共,而不是他。此話一出,朝野間幾乎完全失去轉圜的餘地,目前看來除非是國際環境有重大變化,逼著朝野必須共同面對,否則衝突這條路恐已很難避免。

去年初的立法委員和總統大選結果,基本上就已經限制行政當局的選擇空間,這一點幾乎所有觀察國內政情的人在選前已經清楚的看出來;甚至連當選總統有很大把握的賴清德本人,都曾呼籲選民務必要支持民進黨提名的立委候選人,否則他自己當選後會很難做事。這話出自一位當時當選在望的總統候選人之口不算意外,可是在前年底、去年初那個時空環境裡,賴清德當時的說法可不全然只是競選語言,而是一種緊急呼籲。果然,一如各方預測,選舉結果出來,賴清德當選,但得票數未過半;立委席次也未過半,形成雙少數政府的局面,這與陳水扁2000年當選總統的情況一樣。

賴、柯採直接硬對抗 朝野毫無和諧機會

面對此一情勢,幾乎所有多黨制國家幾乎都會尋求政治結盟,以利穩定執政;德國最近總算產生新政府,就是經過一番組合盟友的過程。台灣在這方面的經驗很少,但陳水扁在2000年第一任遇到此種情況時,也是選擇尋找結盟對象,雖然結盟效果不好,但他嘗試過了。而賴清德今年遇上時,卻出人意料地採取對抗策略,直接硬碰硬,這就注定朝野關係很難和諧。

經過將近一年朝野之間在立法院裡的衝突,民進黨為了改變在政治議題上被動、挨打的劣勢;柯建銘於是建議採取大罷免策略,以遍地烽火的攻勢,逼著最大在野黨必須回防選區,以此紓解國政上的壓力。老實說,從政治攻防技術面言之,老柯此計甚妙,各位只要看看本會期國民黨在立法院裡的火力全面減弱,幾位砲手型戰將全部遭到圍攻,就可以理解民進黨為什麼要這麼幹了!

不過這麼做的代價卻是賠上朝野溝通、協商的機會,尤其是當大罷免行動又加進司法檢調機關,調動司法權力對付在野黨時,那雙方可以說早已協商無門,甚至可能會「殺到眼紅」。日前,國民黨多處地方黨部遭到檢調搜索,收押地方幹部,已逼著朱立倫幾乎是火冒三丈地指責賴清德,甚至將賴比擬成德國的希特勒,還因此引發德國駐台人員發文表達不滿。

以朱立倫從政經驗之老練,如果不是因為實在氣不過賴清德的司法攻擊舉動,應不至於如此,可見得現在的朝野關係已經不再只是立院黨團層次的對抗,已經演變成兩黨中央直接對抗了。

基於此,我預測除非是國際情勢發展出危及台灣的緊急情況,否則朝野雙方的攻防會更加嚴峻;而在立法院功能無法正常發揮下,在野黨很可能難以招架,這時候大概只剩下民意可以稍稍牽制執政當局的行徑了。所以,年底前國內政局肯定混亂。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