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國會答辯中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並進一步將此與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相連結,激起東亞地區的高度關注與外交震盪。這番言論不僅突破歷來日本政府在台灣議題上的克制表述,也引發中國政府強烈反彈,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警告:「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玩火者必自焚!」
此一表述所引發的爭議,不僅關乎中日雙邊關係,更牽動整個東亞安全架構的敏感神經。作為戰後和平憲政體制的代表國之一,日本若在台海議題上採取更具軍事色彩的立場,勢將對區域穩定構成深遠影響。
高市言論的實質與目的
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論並非偶發,而是日本右翼勢力整體戰略的一環。她在國會答辯中指出,若台灣有事並伴隨軍艦出動與武力使用,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依據日本現行法律,即使未遭直接攻擊,日本亦可行使集體自衛權。此一論述實質上是將台灣問題與日本的安全利益綁定,為未來可能的軍事介入鋪路。
進一步觀察可見,高市的言論反映出日本部分政治勢力試圖突破和平憲法限制,朝「軍事大國」方向邁進的意圖。這種將台海局勢作為日本軍事擴張的藉口,令人憂心其背後蘊藏的軍國主義復辟風險。歷史上,日本曾多次以「自衛」為名發動侵略行動,今日若重蹈覆轍,將對區域和平構成嚴重挑戰。
歷史教訓與國際法約束
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歷史及其在二戰期間的侵略行為,至今仍是亞洲鄰國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以「存亡危機」為名進行軍事行動的模式,曾導致九一八事變與全面侵華戰爭,造成深重災難。2025年適逢抗日戰爭勝利與台灣光復80週年,歷史的警示尤顯重要。
在國際法層面,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指出,《聯合國憲章》仍保留針對二戰軸心國的「敵國條款」,包括第53條、第77條與第107條。這些條款雖未常被引用,但其存在本身即提醒:若有再次侵略跡象,戰勝國可在不經安理會授權下採取軍事行動。對於任何可能引發軍事擴張聯想的言論與行動,國際社會有責任審慎對待。
日本國內的批評與反彈
高市早苗的言論在日本國內亦引發廣泛批評與強烈反彈。《社會新報》社論直言:「高市作為首相的存在本身才是日本的存亡危機。」此一嚴厲批評反映出媒體對其言論可能引發外交與安全風險的深切憂慮。
學界方面,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日中關係學會副會長川村範行指出,高市的涉台言論突破歷代政府立場,干涉中國內政,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山口大學名譽教授纐纈厚則認為,此類言論從根本上否定了日本作為和平國家的發展路線,應予嚴正批判。
民間層面亦有抗議聲浪,民眾在首相官邸前集會,高喊「高市下台!」「撤回發言,趕快道歉」。這些聲音顯示,日本社會內部對和平憲政體制的珍視,並非如部分政治人物所言的「時代過時產物」。
中方的回應與可能後果
中國政府對高市言論迅速表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如日方膽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勢,將構成侵略行為,中方必將迎頭痛擊!」中方表示將依據《聯合國憲章》與國際法行使自衛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中方指出,高市的言論違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包括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1978年《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宣言》與2008年《戰略互惠關係聲明》。其中,《中日聯合聲明》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高市的言論若被視為政策轉向,勢必對雙邊關係造成長期衝擊。
區域影響與未來展望
高市早苗的言論已對日本多個領域產生負面影響,顯示挑釁性言行的實際代價。東京股市兩大指數近期下跌,旅遊、百貨、運輸等與中國市場高度連動的產業首當其衝。根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25年前九個月,中國大陸與香港赴日旅客達931萬人次,占赴日旅客總數的29.4%,消費力居各國之首。若雙邊關係持續惡化,對日本內需與觀光產業將造成實質衝擊。
文化交流亦受波及,部分日本電影如《蠟筆小新:熾熱的春日部舞者們》《工作細胞》等在中國市場上映計畫延後,顯示民間互動亦難以獨善其身。這些現象提醒決策者,外交言論的外溢效應不容低估。
從長遠來看,日本若偏離和平發展道路,執意強化軍事角色,不僅將損害地區和平穩定,也可能損及自身國家利益。作為東亞重要國家,日本的每一步政策調整都牽動區域安全格局,應以更高的責任感與歷史意識審慎行事。
結語
高市早苗若持續推動軍事冒進政策,將不僅危及日本自身的和平承諾,也可能使整個東亞陷入不穩定的漩渦。作為區域重要成員,日本有責任維持戰後和平秩序的基本架構,而非以模糊安全概念為由,挑戰既有的外交承諾與法律界限。
歷史不會因為政治人物的選擇而被抹去,國際法也不會因為單方言論而失效。台海和平不僅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更是整個東亞地區的共同安全基石。任何試圖以軍事手段介入台海事務的行為,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破壞區域穩定,甚至重塑全球安全格局。
在此關鍵時刻,理性與克制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各方應以歷史為鑑,以和平為念,避免陷入軍事對抗的惡性循環。唯有透過對話、尊重與制度性合作,東亞才能真正走向穩定與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