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從「沉默」到「攻擊」 兩岸的歷史戰

央視大戲《沉默的榮耀》在兩岸熱播,于和偉飾演共諜、國軍將領吳石。圖/取自搜狐
央視大戲《沉默的榮耀》在兩岸熱播,于和偉飾演共諜、國軍將領吳石。圖/取自搜狐

蔡炫 /媒體工作者

大陸歷史諜戰劇《沉默的榮耀》播出引發輿論探討,這部非典型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引領觀眾回到1940年代的隱蔽戰線,以情報員的信念與犧牲當作主軸,重塑「革命記憶」與「民族命運」連結。對比台灣類軍事《零日攻擊》,利用「防衛對岸」當作主題,劇情跳越歷史脈絡,以假想敵的劇情開展;《沉默的榮耀》不僅是歷史翻拍,也凸顯與零日攻擊的兩岸歷史戰。

《沉默的榮耀》與《零日攻擊》前後上映,前者是以民族連續性來訴說歷史,後者是用安全焦慮描繪未來,一旦歷史與假想同時搬上螢幕對比,它們所競逐的並非觀眾,而是「詮釋兩岸」的主導權。這場文化對決的意識戰場,不在海峽中線,而在觀眾的記憶深處。

從情報史到文化戰 一場無聲的敘事反攻

《沉默的榮耀》以細膩敘事描繪兩岸情報戰,從人物的心理層次刻畫「隱蔽戰線」的信念與孤獨,這類題材的創作方向實屬罕見,首度跨越海峽兩岸的內部題材,並以個體命運構築「民族敘事」。它讓歷史故事從宏大口號回歸到人性抉擇,使得政治理念轉化為情感共鳴,促使兩岸觀眾宛如身歷其境,且從歷史之中尋求理解。如此影劇鋪陳手法,成為敘事反攻的核心策略。

相較《零日攻擊》藉由兩岸「敵我分界」作為基調,刻意建構假想中的未來衝突,《沉默的榮耀》反而選擇回到歷史起點,藉由過去回答當前局勢。前者強調一種虛構「防衛意識」,後者嫁接「歷史連續」;前者以危機召喚分裂,後者卻以記憶建立共感。兩種截然不同的鏡頭語言,已經構成文化戰線上最典型的對壘。

民族意識與防衛焦慮 影像政治的雙軌敘事

《沉默的榮耀》敘事主軸,強調的是「民族連續性」的精神再現,即使劇中人物橫跨陣營,身份模糊依舊情感真實,他們的選擇展現了一種「國家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這類鏡頭語言打破了意識形態,瞬間讓歷史從衝突轉向共感,成為具戰略性的文化操作,它在宣揚政治理念之前,先用情感滲透歷史,使得觀眾在潛意識中產生共鳴。大陸影視「主旋律」影視化的關鍵魅力,就是透過戲劇語言而非單靠政治語言,就能完成歷史與情感的雙軌敘事。

反觀分析《零日攻擊》,整體敘事架構呈現「危機」模板,強調一種假訊息、輿論戰以及心理戰威脅,透過科技符號構築莫名恐懼,只有影像張力卻無歷史深度。人物刻劃往往只是政策化身,而非歷史命運的承擔者,導致《零日攻擊》難以形成潛移默化的文化記憶,受制劇情本身訴諸威脅而缺乏了情感。相較《沉默的榮耀》強調歷史長河,《零日攻擊》困於短期焦慮;前者能讓兩岸觀眾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後者只有凸顯「敵人何時攻來」。

歷史共情記憶修復 影像文化主權

《沉默的榮耀》文本突破,在於修復「斷裂記憶」,自從1949年以來的兩岸分流,藉由人物通信、暗號、家書與犧牲,重新編織被遺忘的鏈結,使得歷史不再是冷冰資料,而是炙熱情感。這種「感性滲透」比起政策宣傳更為深刻,也更難抵抗,當劇中角色的抉擇被描繪成「為信念而沉默」,凸顯營造一種「歷史共情」的文化力量。

《零日攻擊》的意識形態色彩過於鮮明,在兩岸市場難以建立廣大共鳴,以政治動員為創作起點,導致文化壽命往往曇花一現。顯示出台灣影視在文化競爭中的空洞位置,即使擁有創作能量,卻不具備歷史敘事深度。《沉默的榮耀》使得兩岸歷史再度進入公共論域空間,重新打開「歷史詮釋」的本質問題,我們是以政治立場分界,還是以文化記憶融合?在這場敘事爭奪之中,影像成為一種「文化主權」象徵,誰能夠以共感語言講述歷史,誰就可以主導兩岸走向。

兩岸影視的今日之爭,其實反映兩種國族心理,大陸是以「連續歷史」尋求認同延伸,台灣則是「防衛現實」追求存在主體。前者是記憶政治的全面修復,後者是身分政治的激化焦慮。然而,在全球影像市場中,能夠持續被理解的,往往都是前者,因為歷史力量的無遠弗屆,比起製造少數恐懼更能跨越邊界。

《沉默的榮耀》引發兩岸關注,唯有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歷史敘事,透過影像作為對話橋樑,才能在文化競爭中站穩腳步。在這場無聲的影像戰中,勝負早已不取決於誰擁有卡司陣容或拍攝手法,在於誰能成功演譯動人的歷史脈絡。《沉默的榮耀》重新詮釋了被塵封的歷史,以人物的沉默取代口號的喧鬧;《零日攻擊》則仍停留在戰爭想像的虛晃,透過兩岸的對壘強化彼此的疏離。

《零日攻擊》在文化戰的最大敗筆是戰略不明,台灣一直強調「對岸攻擊」難道也是激化武統?賴政府以國防宣傳來共同訴求「團結抗中」,要讓台灣社會有所準備還能自圓其說,但是對於大陸民眾卻難有共鳴,對於降低對岸武力犯台並無助益,充其量只能當作民進黨的選舉造勢影片。

《沉默的榮耀》無疑成功完成戰略反制,藉由影像敘事超越政治而回到歷史,以文化記憶對抗意識形態,再以動人故事取代冰冷戰略,強調的是以歷史修復而非防衛焦慮。當北京用「歷史連續」激發民族主義,台灣卻以「防衛」激起莫名恐慌,陷入一種自我催眠的影視文本,如何真正弱化兩岸敵意螺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